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七章,欧洲和平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率。后来德军就直接生产了一批重装甲的豹坦克,以达到威慑和战力平衡的作用,减少临时挂载装甲造成的负担。这种挂载装甲的坦克让苏军很头疼,因为为了迷惑苏军,古德里安让德国的豹坦克平时都挂了一层外挂装甲,但装甲挂载的厚度差别却可以很大,这使得他们很难区分德国投入的,究竟是轻装甲坦克还是重装甲坦克,也无法有效地调动对应的军力对抗。苏军也逐渐地发现了一些其他侦察的办法,如冲着坦克用反坦克枪打一枪,仅外挂轻装甲的坦克就露馅了。但这也意味着那个侦察兵也就要为此暴露位置甚至付出生命。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查看坦克开过的痕迹,但这种方法一来不准确,二来是在波兰作战,民意抵制苏军,没有很好的渠道获取这些信息。

    德国还有一批当初设计来用作防空的88毫米火炮。这款火炮在原时空设计错位,因为每分钟发射的炮弹仅有十来发左右,炮身转动也很笨拙,无法阻挡越来越灵活的飞机。但德军将士却很灵活地将其用于反坦克作战,结果成为了德国反坦克战中最大的功臣之一,赢得了赫赫的威名。这款炮的配置数量当时已经较大,淘汰了实在可惜。前三次波兰反击战中,波兰军队又遭遇了苏联强大的,数目众多的t34坦克和其他重型坦克,所以这款炮的使用,也就和原时空一样,用于安装在那些早期生产的,目前火力和装甲都已经落后的坦克上。去掉了坦克的炮塔,安装上这款火炮,作为攻击战车和反坦克战车使用。这类战车的特点是比坦克相对重量轻,行动灵活,能适应各种地形。由于没有能自动旋转的炮塔,能保持很低的车身位,特别适合在有利的地形埋伏,也适合在攻坚时,在攻击队形后面进行炮火攻击和炮火压制。

    其缺点是炮的上下、前后的转动范围都较小,不适合像坦克那样在前冲锋。一般说来,装甲也相对比较薄弱一些。由于没有大的仰角,炮弹的射程不是很远,一般也不能做远程的炮火压制。另外一个大的缺点,是由于没有转动炮塔,只能靠转动车体来对准炮的方向,在侧翼受到袭击时反应较慢。而一旦履带或发动机受伤,无法转动时,就成了死靶子。而坦克的炮塔则不同,即使不能自动转动,一般也能手动转动,失去机动能力后,也还能作战。

    这样的炮车是拼凑类产品,其制造简练,很适合大批量生产,因为底座不同,也出现了各种参差不齐的型号。然而这也有效地延长了最早生产的坦克的寿命。后来马特乌斯主管这类“杂牌”反坦克军种。因为他善于与其他兵种配合,并屡屡在其他部队撤退时,发挥有效的阻击作用,反而歼灭敌方的坦克最多,被誉为反坦克战之王牌武器。马特乌斯最喜欢收集缴获的苏军坦克。坦克这种武器很有意思,因为建造得非常结实,在战场上被击伤后,往往修修补补就能继续使用。苏军的坦克被缴获后,可以去掉炮塔,换上自己的88毫米炮,转型为这类坦克歼灭车。

    苏军的火炮生产数目众多,但质量相对粗糙。为了避免战场中火炮被敌方捕获后使用,苏军的火炮都采取了略略偏离标准的设计。比方说,一般都是75毫米炮,但苏军的同类火炮的口径却是76毫米。这样,敌军缴获到苏军火炮后,因为没有合适的炮弹,就无法有效使用这样的武器。在原时空,德国经济高度紧张,苏军的火炮缴获得又很多,就专门生产了适合苏军火炮用的炮弹。在这个时空,赫斯更注重给军人合适的装备,以便他们调度和作战,也就只好在苏军这种招数下认栽。对于缴获的苏军火炮等,就准备融化了作钢材使用。

    但波兰军方却远远不如德国底气足,因为失去了一半的国土,又在前几次战争中消耗很大,对这些缴获的苏联武器非常看重。波兰又有自己的炮弹生产能力,愿意为这些非标准武器生产炮弹。后来双方就达成协议,缴获的苏联武器,坦克底座等归德国,非标准的武器如火炮,坦克炮等,归波兰。

    贝肯鲍尔还建议加强工程兵与步兵,炮兵部队的合作。工程兵部队有很多适合各种地形的挖掘-推土双用机,可以用于帮助快速建造工事。工事建成后,也可以用这些车辆将各种反坦克火炮直接拉到阵地上,进行布防。由于芬兰战役中,德国设计的纵深型防御工事能极大地消耗苏军,贝肯鲍尔又推荐了快速预制钢筋水泥等先进的工程技术,这项技术交付给波兰的民兵和工程部队后,使得盟军能在一个特定地域,具有快速建立中小规模的带有水泥建筑的纵深防御工事的能力。

    古德里安作为机动作战的总设计师,新创,发挥和运用了一系列的相对较新的陆军战术,其中包括支援炮火的使用,用反坦克炮车,坦克进入阵地防御,步兵掩护坦克冲锋,用火力压制,削弱到最后冲锋代替简单冲锋,用飞机和火炮消灭对方炮兵阵地,重型武器和火力点等战术。相对来说,靠飞机轰炸和持续炮火轰炸的战术反而使用得较少,主要用于掩护我攻击方进入攻击阵地。在作战的战术上,则使用小范围分割包围和防线打洞战术等灵活战术。

    当得知贝肯鲍尔承诺的,可以快速建立纵深防御工事后。古德里安更设计了一种叫“进二退一”的战术。一般来说,阵地战都有一个拉锯争夺的过程,这是因为兵力部署在防线上后,每个点的兵力都不是想象的那么强大。比方说,一个阵地可能是一个营驻守。进攻方则有自由集结并重点突破的优势,比方说,靠出动一个团将这个阵地拿下来。当然,在军力接近的情况下,进攻方拿下来后,也不可能在这个点上直接驻守一个团,往往是同样地留下一个营驻守。而防守方若不愿意失去这个阵地,就要重新出动一个团来争夺。这样,就成了一种阵地拉锯战。

    “进二退一”的战术是这样的,盟军进军东波兰,主要是进攻,苏联主要是防御。显然,苏联也不愿意这防线被轻易突破,就势必有阵地争夺战。德军突破时,采用较强的集结兵力,夺下阵地后,不是简单驻守,而是争取靠机械化作战,扩大一些区域。这种扩大是有意义的,一来是造成了防守的苏军心理上的压力,担心防线崩溃,就自然要上来堵漏洞。这时候,我方就以较强的兵力支撑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我方利用快速建筑的能力,将已经占领的阵地改造一遍,变成有纵深防御能力的“高强度”阵地。

    然后我方就开始装着不敌,向后撤退。一般说来,这段时间内,苏军也的确集结了更强大的反击部队。苏军取得反攻胜利,一定会急于向斯大林报喜,其媒体也会大肆宣传。然后他们就会在一种欣喜的心理刺激下,进一步携大部队向前推进,试图夺回我方已经占领的阵地。这样我方的作战目的就可以设施了,那就是利用敌方的反扑,在我方强化后的阵地前有效地大规模杀伤敌军,摧毁其坦克等高价值的重型武器。

    我方的战役原则是有效地消耗苏军,而不急于争夺土地。波兰军队在前三次反击时牺牲较大,这次对这种战术既欣赏,又主动配合。德军往往只需要突破敌方防线。扩大战果,帮助建造纵深阵地,设防并消耗苏军等,往往是士气高涨,决心收复国土的波兰军队抢着进行进行的。波兰军方在1920年代改革了军队,大量使用骑兵。当然,这种骑兵部队不是我们想象的,骑着战马冲锋,而是利用骑兵机动性强的特点,随时在局部集结更多的军队,实行以多打少的作战。波兰军队也配备了很多轻坦克,这些坦克也被称为骑兵坦克,就是机动性很强的装甲力量的意思。当苏军的重火力被德军摧毁后,这些骑兵坦克就能较轻松地驰骋疆场。这使得波兰军队在配合古德里安的进二退一战术时,效率非常高。

    当然,马特乌斯的反坦克部队也主动与波兰军队配合,不断消耗苏军的坦克部队,并将缴获的苏军坦克拖回西波兰的工厂直接改装成简易的,装备88毫米炮的反坦克战车。

    反坦克炮车队有侧翼防护能力不足的缺陷,马特乌斯也申请为其配置了豹坦克用以防守侧面。

    为了吸引苏联不断在其不利的战场上增兵,赫斯故意装着信心不足,抛出了一个“三年作战规划”,表示要通过三年的时间,慢慢推进,并最终全部夺回东波兰。

    在这样的战术下,苏军在东波兰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战线却一点一点地往后移动。而斯大林的媒体工具,却在不断地高唱赞歌。当然,这些都远不如原时空时德国和日本战败时那种依然高唱胜利之歌那么荒唐,毕竟苏联的战场是在波兰,而德国也深怕过大的前期打击刺激了苏联。

    苏联将军们被这种战术打得分外地难受,却又生怕惊动了斯大林,丢官掉命,家破人亡。后来一位苏联将军无奈地总结到:“莫斯科越打越陶醉,苏联红军越打越伤心。”

    德国宣传机构为了实现早已计划的“彰显海军优势,淡化陆军优势”的目的,也尽量避免过度宣传波兰战场上陆军的胜利,反而故意显得陆战进行得非常艰难。波兰军队在前三次反击中,都经历过先较轻松取胜,后来在苏联增兵和增加武器投入的情形下节节败退的经历,这次也在小心翼翼地避免“得胜”方面的宣传。从反击获得的土地来看,事实也是如此。

    实际上,古德里安的战术是有漏洞的。进二退一的战术中最薄弱的环节,是我方攻占敌方阵地后,加固阵地的那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若敌方用远程炮火或飞机攻击我建设阵地的工程部队,就能造成较大损失。为此,古德里安不断派出侦察机寻找敌军炮火阵地,并用飞机轰炸或炮火攻击,将其提前摧毁。另外一个漏洞,则是敌方可以搞纵深布防,让我方越往前攻击越困难,这样,我方进的这段距离,就很可能是一加零点几。我方就很难有时间和空间从容建设阵地和布防。然而波兰前三次反击战,苏联靠的都是不断增加兵力并最终靠重兵取胜,就没有去设想这些战术,而是依仗大国的实力,不断增加军事投入。

    根据情报,当苏军将主力大部都调度到波兰前线,以至于后方空虚时。德国终于使出了一早就策划好的海上登陆的杀手锏。这次海上登陆选定的地点是波罗的海三国中的拉脱维亚,直接在其首都里加附近登陆,以利用其方便的交通。当时拉脱维亚的驻军仅3万苏军。被苏联压迫的拉脱维亚军人起义接应,有效地牵制住了苏军,登陆非常顺利,比原时空的纳粹德国在挪威的登陆顺利得多。

    德军从另一侧突入乌克兰,迅速地从波兰代理战的模式,切换成东欧大决战。乌克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地纷纷起义响应。帮助德军以想象不到的速度迅速推进。而苏联军方的应变机制显然很迟缓,各方面都在隐瞒军情,或推脱责任。

    斯大林在东欧的高压政策导致了民情的反弹,人民一直在期待着一个解放者。

    原时空纳粹德国早期在东欧的胜利,其实也是东欧人民的胜利。只是希特勒政权以为这仅仅是德国的胜利,更在后来对东欧采取了各种压迫手段,也进行了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这使得纳粹德国很快就在东欧失去了民心。原时空中,在德国与苏联的争夺战中,东欧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民众的牺牲。

    德军突入白俄罗斯。白俄罗斯有一种摇摆的心态,一方面波兰曾经在20年代入侵白俄罗斯,夺取了白俄罗斯大量的土地,苏联入侵东波兰后,帮助白俄罗斯恢复了大部分土地。另一方面,苏联对白俄罗斯采取了民族压制,镇压和俄罗斯移民政策,这使得他们对苏联的统治也很反感。

    为了争取白俄罗斯的支持,德国,英国和法国在出兵东波兰前,就向波兰确认了白俄罗斯的合理边界,承认了斯大林政权的划分,以避免将来因这样的土地纠纷再起战端。白俄罗斯人民获得这个消息后,对盟军产生了更多的希望,不过总体态度还是中立的。

    古德里安将军指挥了明斯克战役。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原时空也指挥过明斯克战役,并在数量为1:3的弱势军力下,在坦克大战中战胜过苏军。德军并没有突击进入明斯克,而是将其包围,并在外围迅速建立阵地。控制住明斯克这个交通枢纽后,就阻断了苏军的退路,并有效地形成了对苏军的包围圈。

    德国这次登陆战用到了其改造的提尔皮兹号航空母舰,保证制空权,并就近护卫舰队。但陆战用的飞机,全都是在夺取机场后,从德国直接飞过去的。这次登陆战并没有显示出航空母舰的威力,苏联也没有派出其仅有的一些战舰来阻扰。芬兰海峡很狭窄,德军在行动前进行了布雷。若苏军海军前来,行动会因为扫雷变得迟缓,也很可能损失惨重。

    所以整个登陆战中,显得没有航空母舰也不会影响登陆计划。其实航空母舰的飞机虽然没有攻击的功劳,却在战舰就近护航,数度击退了前来阻扰的苏军轰炸机,功劳是相当大的。登陆的装甲部队,也没有派任何反坦克战车,反而是一色地派出的最好的重装甲豹坦克。这些措施,都有效地压制了当时很依赖于坦克掩护发起进攻的苏军。当时德军是首先使用高发射速率的冲锋枪的部队,步兵部队也配置了发射速率很高的轻机枪,配备了迫击炮和支援火炮等。苏军不靠坦克大炮,就只能搞人海战术。然而德军在东欧作战,迅速地赢得了当地人民的支持,能较方便地要建立民兵,地方部队等武装力量。苏军也不敢轻易地搞人海战术。

    被包围的苏军有上百万之众。在原时空,纳粹德国曾经俘虏过大批的苏军,赫斯相信俘虏这些军人是完全可能的。不过他听到上次芬兰战役中,被俘后的苏军回国后的悲惨遭遇后,就很心软。他就问古德里安有没有什么办法让这些部队逃回去。古德里安就进行了一下推演,说可以采取压缩主要交通线,希望逼苏军放弃重武器,从小路逃窜。但他却认为这样的方式并不好。

    古德里安认为这些军人被斯大林搞得思想僵化了,不敢乱说乱动,不一定会自己找路逃窜;而且他们在东欧的民意很差,解散后随意逃窜,被当地部队或民兵袭击的可能更大。同时,军队解散了让士兵随意逃窜,可能造成败军作乱,伤扰人民。总之,古德里安将军虽然作战时思路灵活,但在包围苏军后,如何结束战役这一点上,却坚持传统军事训条,要尽量包围,并争取俘获苏军。至于苏军的垂死挣扎式的反扑,他倒并不是很担心。因为苏军的粮食,燃油和弹药储备都很有限,围上一段时间,战力就会被完全消耗掉。

    至于苏联方面若想来援,却也困难重重,因为组织和培训军人,以及组织能进行大战役的装备和物资,都是需要时间的。德国并没有跨越苏联边境,苏联也要留一些军队在边境线驻守。德军也组织了阻挡援军的部队,并不断侦察,准备伏击前来救援的苏军。

    在斯大林犹豫是否在这个不利的战场上继续投入的时候,被早期战役折磨得士气低落的苏军却先投降了,上百万的苏军都成了俘虏。赫斯派人按斯大林式的思维清理了俘虏队伍。对于那些成分不好的,属于所谓的“资本家,地主富农,旧式军阀”这类的军人,都征求他们的意见,看他们是不是想留下来。若想留下来,德国会给他们更改姓名,造成他们在战争中失踪的假象,以免其家人受迫害。至于其中因牵挂家人,想在战俘交换中回到苏联的,赫斯就安排他们做一个小手术,在身体的某个部位留下一个开刀后缝合的痕迹,算是作战时受伤。

    当然,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这种被特殊处理的人,很可能有周围的知道他的具体情形。如果安排一个人失踪,其他人却能力证他还活着的话,就很麻烦。安排某个人受伤也是一样。所以这样的特殊措施,也只能覆盖少数平时就在苏军中被歧视,没有太多人关注的军人。大多数战俘得到的,都是战俘正常享有的待遇。

    斯大林不得不与英国,法国,波兰和德国和谈。盟军主动撤出摇摆的白俄罗斯,让斯大林政权重新夺回对这个国家的统治。在东欧解放的,有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乌克兰大部。俄罗斯也成立了东乌克兰**政权,保持对乌克兰的一定压迫力。

    波兰,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拿出苏联残酷镇压的各种证据,宣告自己进行民族独立运动的合法性。但斯大林也不断强调其帮助白俄罗斯夺回当初波兰占领的土地的伟大功绩。赫斯让德国避免这些争执,让英国和法国去主导这些战争正义性上解释。而德国坚持的,主要是边界线的划分,并尽量减少可能的争执,以免留下持续战争的后患。

    赫斯的想法,是要让斯大林觉得“虽败犹荣”,以迎合他个人的心态,减少他反扑的意愿。

    波兰小心地保留和加固了反击战期间建筑的各种纵深工事,以防备苏联可能的反扑。与苏联直接接壤的几个国家都纷纷与德国签订军事合作条约,又学习芬兰和波兰的样式,在边境建筑各种纵深防御工事,并购买德国武器,建立和培训自己的军队。德国解放爱沙尼亚后,与爱沙尼亚签订了租借萨列玛岛和希乌马岛的一小部分并建立军事基地的协议。在这两个岛驻军,可以有效地威慑苏联从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保证将来德国海军登陆波罗的三国驰援不受威胁。这也让斯大林意识到,只要这三国对苏联持有敌意,愿意开放给德国随时登陆,那苏联入侵东欧就没有任何把握,因为会随时被侧翼攻击甚至阻断后路。

    德国在显示了强大的海军实力后,提出由英国、法国、德国三国海军驻守波罗的海防御苏联。德国又主动提出大部海军将远征支援中国,并请英国法国主要镇守波罗的海。这显示出了巨大的诚意。法国同意从马奇诺防线撤出主要驻军,英国同意从法国撤出大部分驻军。德国周边压力消减,开始经济腾飞计划和大规模支援中国的计划。赫斯个人威信达到一个小**。此时已经是1941年。

    在原时空1939年时,英国首相张伯伦先生患上了癌症。当希特勒入侵并占据欧洲大陆大部时,张伯伦先生被迫辞职,并在数月后去世。可以想象他去世前心情的抑郁。在这个时空,张伯伦先生虽然也患上了癌症,但欣喜地看到他多年的隐忍逐渐地转化成了欧洲和平的局面,一直心情开朗,竟然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癌症病魔,并主导了与斯大林的东欧谈判。后来他多次出面协调东欧国家的各种纷争,也与德国一道,抵御来自于苏联方面的各种压力,为欧洲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伯伦先生的作用,使得东欧避免了一种叫“解放的陷阱”的危机。在任何一种解放或革命的过程中,整个社会都经历了剧烈的震荡,变得非常脆弱。这就像一个病患做了一个外科手术一样。而外科手术最担心的就是伤口感染和流血不止。这时候,人们是否能够相互宽恕,放弃仇怨,就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恢复能力。这些东西,赫斯和许世平都没有想好。他们无意中走对的一步,就是积极地配合张伯伦先生寻求和平的努力。

    有趣的是,东欧国家虽然愿意从德国买武器,并聘请德国的军事专家进行防卫指导,却更愿意接受英国的政治协调。这是赫斯和许世平都没有预见到的,却也非常自然,而且效果很好。当然,德国国内也有些骄傲的人不高兴,说赫斯干的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