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个“斗”。

    当君子和小人在一起时,双方无论道德品质、思想境界、衡量事物的标准和人生的处世原则,都有着各自的界线,泾、渭分明,所以君子自然要和小人斗。但假如一室之中皆是君子,因思维而导致各自见解的差异,君子自然也要和君子斗,小人们亦是如此。而这种斗争的哲学,最关键的就是总得有一个靶子和目标。

    很难为君子之间的争斗划出鲜明的是与非。

    同样,也很难为小人之间的争斗划出鲜明的是与非。

    衡量君子之斗,应当是不以己私,不以己怨,斗的光明磊落,斗的酣畅淋漓,但斗过之后是一个永远的句号。

    而小人之间的斗则决难如此。

    一部华夏文明史,大部分是在君子和小人的斗争中进化过来的,但同样关键的问题是,必须有一个君子和小人同处一室的环境。宋仁宗,却恰恰在这一点上犯了错误:他希望将君子精英们聚在一起,然后实施他富国强兵的宏大理想,不幸的是他忽略了一点:当众多的君子精英们聚到一起的时候,这些君子精英们就已经不再是精英了。

    新政要员们似乎未有穷期的争执让宋仁宗失望,更确切地说是感到厌烦。而此时,另一个足以让新政要员万劫不复的阴谋,也正悄悄向他们张开大网。

    这个阴谋的策划者就是当初走到京城门口又被赶走的夏竦。

    庆历三年,宋仁宗第一次改组政府,调夏竦任枢密使,当时夏竦已到京城门口,却在欧阳修、余靖、蔡襄、王拱辰等人连章反对下功败垂成。当时宋仁宗把台谏官反对他的奏章封给了夏竦,让他重归本镇,同时调韩琦、范仲淹进枢密院,夏竦含恨而去,后来朝廷又让他改判亳州。

    夏竦窝着满腔怒火被迫离京。本来事情到此还没有太大妨碍,可偏偏跟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私交极好的国子监直讲石介又写了一首《庆历圣德诗》,不仅把新政大员挨个儿歌颂了一遍,居然还直指夏竦是大奸。颇为珍惜自己名节的夏竦受此羞辱,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向仁宗上万言书为自己辩解。但当时仁宗皇帝正一心想革除弊政、富国强兵,没有心思去考虑夏竦所受的冤枉,于是便让学士院给夏竦一个批复。当时是学士孙抃起草的答书,这位仁兄居然在书中让夏竦“图功效莫若罄忠勤,弭谤言莫若修实行”。这等于又打了夏竦两记耳光,夏竦自然对新政大员,尤其是范、富、欧等人更加恨之入骨。

    双方怨隙既成,颇工心计又老于世故的夏竦,自然知道用什么办法才能从根本上击垮新政大员,那就是被历朝历代帝王都视为洪水猛兽的“朋党”,更何况,范仲淹的党争本来就有前科。于是,夏竦让一班自己的亲近们旧话重提,在京城到处散布范仲淹、杜衍、欧阳修等人结党营私、朋比为奸、蛊惑圣听的流言。

    似乎,朝廷大臣结党营私的风言风语,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仁宗皇帝太大的注意,做为不算英明、但也决不算昏庸的皇帝,宋仁宗知道新政一旦实施,肯定会得罪朝中一批既得利益的人,但相比于赵家的江山社稷,得罪一些人又算得了什么?因此,仁宗皇帝也准备好要力保新政大员们不失。

    然而出乎仁宗皇帝的预料,新政实施几个月来,指谪新政不好的人没有几个,但却越来越多地听到了新政大员结党的流言。

    世上任何谎言重复一千遍,那谎言就会变成真理。

    宋仁宗不相信范仲淹等人结党。可是,联想到新政府组阁以来,先是欧阳修、蔡襄、余靖接连上章,弹劾走了参知政事王举正,推荐范仲淹;接着是范仲淹在滕宗谅一案上和王拱辰发生冲突,范仲淹拚命袒护滕宗谅这位同年;再又是那个水洛城之争,韩琦、范仲淹都分别袒护自己的部下。

    这种种事情的发生,不能不在仁宗皇帝心里划上一个问号。

    韩琦、范仲淹,包括王拱辰、欧阳修等,这些人都是举朝公认的君子吧?但为什么他们之间也会出现这种派系之争呢?如果按韩琦、范仲淹等人所推崇的“进贤退不肖”,那在这几场争执中谁又为贤?谁又为不肖?谁该进?谁又该退?换句话说,在韩琦、范仲淹的争执中,谁该是君子?谁又该是小人?

    新政大员们将一个简单而又复杂,扯不断、理还乱的问题摆在了仁宗皇帝面前,让这位缺乏主见、更缺乏英明睿智的帝国皇帝,想大了脑袋也想不出个所以然,仁宗皇帝不得不就这个问题满怀不解、又不无伤心地向臣下询问:“自昔小人多为朋党,亦有君子之党乎?”

    帝国最高领袖对精英们产生了疑问,至此,大宋王朝巍峨的皇宫深处,终于隐隐敲响了“庆历新政”失败的丧钟。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