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八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有准备,轻负盟约,我则可以乘彼之骄,要么对其实施围困,要么对其给予打击,元昊未必能成帝国之患。

    臣等之所以如此主张,有几种考虑:其一,臣等观元昊蓄谋为祸中国已有年余,元昊外倚西贼,屡次获胜却请议和,其真实目的是想获得暂时喘息之机。议和对元昊来说,他得到的利益要比失去的多,得到的是实惠,失去的只是一个虚名。然而他竟然还提出许多无理要求,这背后有什么企图,暂时不得而知。可是国家以生灵为念,不得不接受,比如唐高祖、唐太宗皇帝,如此雄材大略,犹有向突厥妥协让步的时候,突厥始毕死后为其举哀废朝,遣百官到使馆向突厥使臣致吊,何其示屈于突厥也。还有太宗只带了六名亲随,到渭河上和颉利见面,亲申盟约而退,左右大臣劝太宗皇帝乘机击之,太宗说,我就是将他打败了,他接受了教训,回去后大修德政,那于唐为患必深。于是对颉利迁就周旋,示以懦弱,终于使颉利产生骄怠,太宗派李靖突袭,一举将颉利擒获,威震四极,这是盛世之主的谋略,陛下应当象唐高祖、太宗那样,隆礼淳信,以盟好为权宜,选将练兵,以攻守为实务。彼不背盟,我则对其安抚招纳不变,彼将负我之德,我则攻守有宜,这是议和的最佳方案。

    其二,元昊尚未叛乱时,每年得到朝廷的恩赐可谓不少,但仍时不时对我边境进行骚扰,现在屡次大举兴兵,从没受到大的失败,而突然向朝廷议和,这其实是元昊的阴谋诡计,不是真正向我屈服。今天如果以权宜之计,暂时接受元昊议和,我们就应当更加严密守备。然而陕西如果减少兵员,则守备力量必然不足,如果不减,国家财力又已不堪重负。臣等认为,沿边各城寨必须时加修葺,使敌人无机可乘,而长久守御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招募土兵。土兵既熟悉地形,又大多经过战争段练,相比于中央禁军,土兵战斗力高出几乎一倍。但沿边和次边一带,土兵人数不多,让他们分兵驻守,兵力不足。应当在近边各要地城寨广招土兵,若有家在沿边的士兵愿改隶边寨者,应当把他们的家属也迁过去,团集一处。

    前些时,庆州曾建大顺城,想设振武、保捷两指挥,从永兴、华州、耀州的土兵中招收愿去大顺城守寨者,应募的土兵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关内各州的土兵多在边地,刚刚代归,不久又出发远戍,不仅冒星霜之苦,又极伤骨肉之恩。征夫不能保护家园,嫠妇很多人犯法(指有男女奸情),人情久则怨起。如果能并迁家属于沿边驻营,又免去征戍之苦,父母妻子自然愿意驻在边塞。这样,敌军长驱而来,我则出奇兵攻击敌人后方,敌军若要全师而退,我则合诸城之力伺机歼敌。敌军进无利,退有祸,经过两三次反复,敌军必自行败亡。这是防守的最佳方案。

    其三;元昊的真正老巢在河外,河外之兵既懦弱,又很少经过实际战斗,只有横山一带,东至麟、府,西至原、渭,二千余里内的蕃部人马属于精劲,富有战斗经验,其地又和我国相接,每次元昊大举入寇,这些蕃兵必为前锋。

    西夏以山界蕃部为强兵,汉家以山界熟户及弓箭手为善战,以此来看,是各以边人为强。所以秦、汉之时,驱逐西戎必先得山界之地,西戎远遁,然后以河为限,不能深入。此次元昊若归抚,请以和策安抚,用守策以待。元昊如反复,则有可攻之策。

    现陕西四路之兵近三十万,不能算少,然而因为分散防守城寨,故每路能出战之兵大约不过2万多人,而这些兵又坐食刍粮,不敢轻动,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知道敌人要进攻哪一路,因此其警戒总是如临大敌。但西夏则不然,种落散居,衣食自给,集结攻击一路,兵力动辄号称十余万。以我分散防守之兵抗拒西夏专一进攻之势,众寡不敌,往往失败。

    且兵者,主客之道,自古讲究以逸待劳。但现在本末倒置,彼为客,当劳而反逸,我为主,当逸而反劳。如果我们同样用这种办法,使敌人劳而我逸,则取胜将是必然的事情。臣等请于鄜延、环庆、泾原路各选将佐三、五人,使臣一二十人,步兵2万,骑兵3000,组成三支军队,让他们熟悉新定阵法,待训练有素、战力精勇之后,寻找敌人簿弱环节,使三军轮番袭扰横山一带,对投降我军的,让他们送人质,我给予厚赏,各令安守疆土。抗拒我军的,合兵急击,彻底歼灭其族。假如我鄜延一军先出,敌军必然会大举来应战,我则退守边寨,或据险要,不和敌军接战,不出半月,敌军必然困弊,势将溃归,而此时我再出环庆之军,敌军势必再次点兵来拒,而又有泾原之师乘间而入,让敌人疲于奔命,敌人部落之间便会在这种疲于奔命中产生携怨,我军兵势自会大振,宥、绥二州的金汤、白豹、折姜等寨,便可乘机修复加固,以为屏障。此处山界蕃部和元昊相距甚远,无法及时获得元昊救援,我又以坚固的城寨为营,以精兵压境。山界蕃部既不想失去现有土地,而又迫于我军威,必然会归附以求自安,二、三年间,山界可以尽取。这亦是春秋战国时,吴国三师破楚之策。元昊一旦失去横山之势,不啻是砍断了他的右臂,况且这些地方昔日本就是汉、唐故土,并非我国今日以武力夺占,这便是攻策的最佳方案。

    韩、范崇政殿和仁宗皇帝这个分析不可谓不祥尽,其方略不可谓不缜密。韩、范没有反对议和,而是主张借议和最终达到战胜西夏、收复国土的目的。如果仁宗皇帝能够听从韩琦、范仲淹这个意见,那这场宋、夏战争的结局,将不会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

    然而,宋仁宗就是宋仁宗。

    此时的宋仁宗,只想学乃父真宗皇帝花钱买《澶渊之盟》,却没有乃父御驾亲征、御敌国门之外的勇气。尽管当年真宗是在一代名臣寇准坚持下不得已而出征,但历史又何其相似:

    真宗有寇准。

    仁宗有韩、范。

    但韩、范之精诚可与寇准并论。

    而仁宗的勇气,却无法和真宗共提。

    难怪清朝扬希闵在著《韩忠献公年谱》时,一钱见血、不无惋惜地感叹:宋之积弱,一失于真宗澶渊之盟,不用寇莱公之策,再失于仁宗西事,不从韩、范之谋。

    但历史已经留下了这个遗憾。正所谓后人诗云:“空言韩、范威名大,五路何曾制曩霄。”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