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八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韩琦《备御七事》中提出的改革措施,和仁宗皇帝希望改组后的中央内阁能一反往昔、给帝国死气沉沉的朝政带来新气象的心思不谋而合,从某种概念上说,韩琦的这封奏折,是引燃庆历新政的导火索也不为过。

    就在仁宗皇帝思考着如何采取措施,让帝国朝政有一个焕然一新的改变时候,大宋出使西夏的谈判使臣邵良佐,和西夏使臣带来了元昊有关宋、夏议和的答复。

    尽管大宋帝国仁宗皇帝自认已经对元昊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但出乎仁宗意料的是,桀傲不逊的元昊,不仅再次开出了11项苛刻的议和要求,而且在宋帝国看重的称号礼仪上丝毫不让步,坚持对宋称“男”而不称臣。

    此时,在宋帝国内部,仁宗皇帝,包括两府绝大多数大臣,都早已经对这场战争和无休止的谈判厌倦到了极点。当初,仁宗皇帝是在一些大臣反对下,不得已才利用元昊急于求和的心态,在称号上和元昊讨价还价,那时候的宋仁宗就已经不耐烦了,现在价没淡成,元昊却又拉起了硬弓,这怎能不让仁宗皇帝窝心?

    宋仁宗,已经在心里决定接受元昊议和条件了,换句话说,就是要无条件接受,丫的看元昊这架势,如果宋国再坚持下去,搞不好就会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然而,真要走这一步,宋仁宗心里却又有所不甘,可是现在,两府大臣中除了韩琦、范仲淹对议和持有异议外,大多数人也准备默认此事了,仁宗皇帝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倾向于接受,丫的老子实在没耐心在这事儿上跟你小子耗下去了,你不就是不愿为臣只愿当儿子吗?那就当吧,反正老子比你高一辈儿就行。

    于是,朝廷一改前态,对西夏使臣又是极尽优待,又是派专人陪同。

    两府大臣对此没有太多异议,但朝廷这种懦弱、忍气吞声的妥协态度,却遭到了欧阳修、蔡襄、余靖等一班台谏官愤青的强烈反对。丫的小小西夏元昊,都骑到大宋帝国头上拉屎撒尿了,朝廷居然还这样奴颜婢膝?太无耻了啊,朝廷还要脸不要?!

    早在西夏使臣第二次进京议和时,欧阳修就曾上书仁宗说:西夏使臣来到我国,趾高气扬,满脸不逊,我们必须坚决打掉丫的嚣张气焰,如果我国在礼数上对丫的太优待了,他还以为我国这是怕了他们,觉得我国好欺负,那双方在交涉的时候还怎么让他屈服?伏乞在接待夏使的时候,接待规格一律降低,更不能刻意给他们以优待。

    可是现在,朝廷不仅没有慢待夏使,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其极尽优厚之能,这叫什么事儿?!丫的太让人窝火了。于是,欧阳修再次愤然上书仁宗:听说朝廷准备派殿中丞任颛,这几天到馆驿专职陪伴夏国使臣,臣认为这不是简单小事,而是关系甚大。自古以来,凡小国和大国发生战争,小国派使臣来大国,必然会窥探大国文武大臣对战争的态度,观察大国国力强弱,如果见朝廷威怒未息,便会感到他这次来是吉、凶难测,要么担心被朝廷给杀头;要么害怕被朝廷给扣留,若是能够平安离开,则认为是不幸中的万幸,这样,我国没有示弱,才能在谈判中持强硬态度,占据主动。如果现在对夏使优礼有加,我国首先示弱了,那夏使就会知道我国可欺,在谈判的时候便会坚持他们的立场,双方更难达成议和条件。如果朝廷实在想和西夏达成和平协定,在这个问题上就更应当慎重、再慎重,何况,和平协定能不能签定还在两可,可惜空损事体。上次元昊派来的人很少,朝廷只派了一普通官员负责接待,这次他们来的人稍多了一点,结果朝廷就派出朝官来接待,那如果往后他们派更多的人前来,陛下就得派近侍之人接待了,这样只能是对方越来越强,我国越来越弱,况且,听说我国派去西夏的使臣邵良佐,在他们那边仅仅是没有受到屈辱对待而已。今天西夏使臣来到我国,乞请不要派人陪同,先把他们送到馆驿晾着,不用急着理他们,至于接待、监视他们的这些事儿,交给一个普通小官负责足够了。

    欧阳修顾念大宋帝国尊严,愤于西夏的傲慢,极力主张在对待西夏使臣时表现出帝国威严,从而在气势上压倒敌人,掌握谈判主动权。

    但是,欧阳修把什么都想到了,却单单忽略了这场宋、夏战争,本来就是仁宗皇帝先下了软蛋。君弱臣强,欧阳修的建议,当然不会被一心想和的宋仁宗接受。

    对于宋仁宗急于求和的心态,及朝廷上下弥漫的一派和声,韩琦、范仲淹做为主管军事的枢密副使,实际上陷于一个两难的境地:既要从军事上考虑帝国长远利益;又要考虑天子一心想和的意思。因此,当宋仁宗把韩琦、范仲淹召到崇政殿商讨大事时,韩、范二人向仁宗皇帝祥细剖析了帝国所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和、守、攻相辅相成的三策:

    前日元昊反叛朝廷,我军屡战失利,北方契丹又陈兵十数万于边界,声称与元昊是甥舅之邦,中国不应出兵讨伐西夏。而我大宋珍念百姓,不愿看到生灵涂炭,因此赠加赐给契丹的岁币,以延续过去的盟约。今日元昊虽然暂时乞和通款,但日后一旦缓过气,到物力充足的时候,谁能保证他是否再起长驱直入、并吞关辅之心?前次定川一战,元昊到处张贴‘朕今亲临渭水、直据长安’的伪诏,威胁利诱边地百姓,次定关中,而在元昊身边的汉人,又多是反叛中国的人,在荒凉的大漠,必然会以历史上刘元海、符坚、元魏的故事日夜怂恿元昊,劝他侵取汉地,然后用汉人做伪官。如此,则这些汉人功名富贵、衣食嗜好、犬马声色,一切都随心如意。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并不单单只是元昊志在侵汉,实为汉之叛人在日夜为元昊出谋画策。

    再者,朝廷如果接受元昊的议和,则北方契丹便会借此倨其调和之功,小看中国,如果拒绝议和,则元昊今秋必然又会再次大举出兵。到那时,契丹如果派使者责问我为何拒绝元昊,或者陈兵塞外,对我进行威胁,我国势必要从陕西选将调兵,移防河北。战争还没有打而我西陲已虚,元昊乘虚而来,必然会志在关辅,此西夏、契丹联合对宋之势,我们该如何防御?

    臣等再三考虑,和与不和对我都有大患。因此,为今之计,不如择帅练兵,时刻考虑军事上应对之策;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务,这样,西夏如果知我有谋有备,不敢轻举妄动,可保盟约稳固,如西夏不知我已有准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