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这三位不约而同的陷入沉默。史子明的烟灰缸里已经塞了好几支烟头,手上那支愣愣的燃了好久,突然烟灰一断,飘落而下。史子明不觉怔了一下,放下跷起的二郎腿,一面把烟头摁进烟灰缸,一面弯下身子把散落在地的烟灰用手指头捻进指甲缝,拾起丢入烟灰缸中。
“老弟,你刚才一番话,比你这几年在我这说的一百万句话都好。”
赵冀问也露出浅浅的微笑,那是发自内心的赞许。叶宪被他们这么一夸奖反倒不好意思起来,难得低头抿茶不语,浅浅低笑荡漾在脸上。
我问史子明的看法,他耸耸肩,简单的说道:“有的时候知识太多未必是件好事。现代的历史学家们就是知道的太多了,关于历史学有各种各样形而上的讨论,心里头也冒出各种各样的顾忌,束缚住了手脚,若是像古人一样头脑耿直一点、思维简单一些,反倒是件好事,放开手脚,想怎么编就怎么编。”
史子明反过来问我的看法,我笑着说:“我若是说实话可能会得罪你们。”
赵冀问一听便撺掇我说出来。史子明说:“这么多年来,除了蠢货和废物,还真没有其他人激怒过我。何不一试?”
我说道:“那请让我再次拿《战国策》卖弄一下。我想说的是战国策的编排和版本。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战国策》里那些策文的最初的作者们,可能由于他们的目的不在于记述历史,也有可能他们距离事件的发生年代很近,或者其他某些原因,总之这些作者们通通没有为每一篇策文留下年代的记录,甚至连大约的年代也难以判断,出现其中的君主们通常冠以直称——秦王、赵王、齐王等等,而非冠以谥号,例如——秦昭襄王、赵惠文王、楚怀王、齐威王等等。这给判断每篇策文所描述事件的大致年代带来了巨大的不便。有些时候这种困难比较容易克服,比如这篇策文里出现了韩非,那么这篇策文的年代肯定是秦始皇即位到统一天下之前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事;如果是和长平之战有关,那么我们大约知道这是秦昭襄王执政后期发生的事情。但还有很多情况下我们是推断不出大致年代的。
“刘向在整理这些资料时面临着比我们更加艰巨的困难:当时没有明确的纪年法、竹简沉重而难以翻阅、竹简和皮绳因为年代久远而破损、很多资料之间存在错乱抵牾、其他可供参考的资料不多、没有一代又一代的史学家的考证帮助、没有后来出土的文物和资料当作参考……这一切使得刘向对如何编排这些资料相当为难,每篇文章独立成篇,相互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而他也难以按时间顺序把他们依次排列。最终刘向选择了一个相对妥协的办法,他采用国别体来编排此书,即按照文章所描写的事件大约与某国相关,便划入某国之中,于是便形成了东周策、西周策、秦策、齐策、楚策……‘秦策’之中便是与秦国历史事件相关的策文,而‘齐策’中便是与齐国历史事件相关的策文,以此类推;在这个基础之上,他又尽量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把各国的策文按时间顺序排列了一下,最后形成十一国策三十三篇,每篇都有或短或长的十余章策文。所以《战国策》的编排是刘向在当时学术的严谨和现实的知识匮乏之间所能得出的最好折衷。不可否认的是,假如他能获得更多的佐助,他会采取一种他认为更加合理的方式和顺序来编排此书。
“此书成书后在东汉末年由学者高诱做过注。由于这本书不是儒家经典,所以并不是士人必备的学习书籍,而在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这样的巨著也很难得到大范围的印刷,再加上各朝各代兵火频仍,到了北宋时期,北宋的国家图书馆里已经没有完整版本的《战国策》,完整的三十三篇缺了十一篇,这本书已经到了散佚失传的窘境。这时著名文学家曾巩‘访之士大夫之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谬误,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曾巩对于这本巨著有再造之恩,这本书能流传至今他居功至伟。
“宋代经济繁盛,科技与文化都很发达,借助于活字印刷技术和士人们的强烈文化需求,《战国策》开始有了更大规模的印刷和流传。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战国策正是来源于南宋初年两位学者留下的印刷版本,一个是姚宏所刻印的,一个是鲍彪所刻印的,他们二人生在同时,所刻印的版本都来源于曾巩校订补全的《战国策》。
“但这两个版本在编排上相距甚远。姚宏完全按照曾巩版本的编排顺序,这一编排顺序最接近于刘向成书时的模样。鲍彪则不然。毫无疑问的一点是,在后人看来,刘向当初对国别和时间的判断存在许多错误和不当之处,一些事件他弄错了主要的相关国,另一些事件则在时间上弄错了先后次序。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刘向受到当时时代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但时代既然已经进步,史学知识既然更加丰富,那么作为一名学者,鲍彪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有人去纠正这些舛误之处。于是他竭殚一生之力,潜心钻研此书,把所有的策文重新按照国别划分了一遍,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来,并附入了自己的很多新的注解。可以说,鲍彪按照当时所具有的知识水平重新做了一遍刘向的工作。
“鲍彪的做法并非十全十美,有时不免过于武断把根本不可能推断出年代的策文强行赋予一个他认为合适的年代,有时不免仍然对事件发生的年代判断失误,但这些并不能阻止这个版本在宋明时期极为盛行,因为一个相对正确的编排顺序大大降低了这本书的阅读难度,使得广大士人学子更加容易的阅读这样一本巨著。
“而姚宏的版本虽然更符合刘向成书时的顺序,却在宋明时期并不流行,但从清代开始直到今天,姚宏的版本成为了最为流行且最具决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