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有情单丝线,白驹无意双飞燕
***
公元505年,于皇后生下小皇子,取名元昌。皇上兴奋的不得了,举行了国庆。朝庭上下为庆祝皇子诞生,一片欢呼,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于氏家族更是皆大欢喜,特为此事大庆十天,其规模不亚于朝庭。
于皇后虽然明知自己随时都有潜在的危险,但这时的她却有些忘乎所以了。自以为有了皇子,地位从此更加巩固;只要不是天塌地陷,就可稳坐金殿宝座;谁人也奈何不得,更不把高肇和高贵嫔看在眼里。
她哪里知道,这时的高肇更不是先时的高肇,经过几年的权势经营,高肇终于把握了朝庭大权,有时魏主说话还要先看看他的态度。这时的朝中,已经弄得上下决策不一,政令出尔反尔,弄得文武百官各揣自己心腹事。前方将士更是胸无斗志,整个北魏像盘散沙。
紧接着,南方长江边上战报频传,都是些令人垂头丧气的败绩。中山王元英和镇东将军萧宝寅兵败淮水,全军伏没,伏尸四十余里,战死兵卒十多万人。骡马数十万。这一仗,仅被南朝俘虏的兵卒就达五万多人,刀枪器械损失无数。战报到京,魏主惊颤不已,再也无心于后宫。
后宫之中也不太平,仅仅几日时间,于皇后突然暴殂。于家氏族真是乐极生悲,上下哀叹。生皇子庆典的鲜花尚未枯萎,高挂的彩灯尚未摘掉;顿时间喜事变成了丧事,笑脸变成了哭脸。
皇上元恪和于皇后的感情原本很好,又有了小皇子,更添了许多恩情。他突然听到这种惊心的噩耗,顿时没有了主心骨,只觉得无限的悲伤。元恪不顾一切扔下国事,急回后宫。恨得他下令,把所有与于皇后有关的后宫人员及太医。宫女全都抓了起来,诏命刑部进宫带人,严加拷问,追究罪过。
正闹得不可开交之际,高贵嫔上前对皇上说:“我已经问过这件事,于皇后是产后暴疾而致,非是人为,乃是天意。如今人死不能复生,皇上就是治了这些人的罪也无济于事,莫不如做个人情放了他们,也让他们感恩皇上。”
高肇也上前跪禀道:“当今朝庭内外,人心思动,皇上还是以恩施国为是。”
元恪还没表态,高贵嫔就已经当着众人的面抱着皇上的胳膊耍起娇来,又对跪在地上的众人说:“你们还不快谢皇上不杀之恩。”
众人乘机连口称谢,急急忙忙地叩头,然后屁滚尿流地逃跑了。元恪面对着这种情况也束手无策,只好听之任之。
一时间,宫禁内外议论纷纷,都暗传于皇后的死与高氏有关,但因高氏的势力太大,更主要的是皇上过于宠爱高贵嫔,因此谁也不敢直言。有些愤愤不平者只好暗自摩拳擦掌,试图等待伺机而动。
其实,高贵嫔觊觎皇后的座位已久,只恨皇上和于皇后关系太好,无从下口。这次于皇后又生了皇子,更使她没有了希望。恼羞成怒之余,顿起杀生之心,她暗中找来高肇,在密室中商量道:“于氏如今有了小皇子,更有了对付咱们的资本,将来小东西继了位,是一定要铲出咱们高氏家族的。你看是不是这样?以我看,要免出后患就必须快点想办法。”
高肇说:“这心头之患,我早已在心。朝庭之争历来是你死我活的,我现在做到这个极尽人臣的地位,如立在绝巅之处。要想尽一切力量保住这个地位,就必须在这方面下些功夫,不然只有灭亡的下场在等着我。当今的于家势力太大了,今后必被他们制肘。生死之中,不除他人,必害自己!以我之见,要决断,就趁早下手,免得夜长梦多,反误了大事。”
高贵嫔说:“现今就是最好的机会,于皇后产中休养,后宫由我一人主持,你去弄些藥来,我会轻而易举地办好这件事的。”
高肇说:“也罢,乘着皇上没有时间顾及后宫的机会,一不做二不休。我这就去拿藥来,先把大人处理了,过些日再把那个小娃子处理了,做个干干净净。以后你再给皇上生一个高家的皇子,将来咱们的富贵才能长久。”
就这样,于皇后被高贵嫔支使的张晋暗下毒藥害死了,然后高贵嫔日日用艳情蛊惑魏主,美其名曰为主分忧。那元恪竟也真的没有什么哀伤,只是颁诏以礼厚葬,谥为“顺皇后”也就罢了。
一日早起,太监向皇上禀报:“太师元勰等人在殿外求见皇上。”
元恪问:“何事?”
太监报说:“太师等着要取皇上对皇后的祭文。”
元恪这才想起,当初是自己对文武百官说,这个祭文不用别人写,由自己写。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动一笔,怎么拿出来?他突然灵机一动,传令中给事宦官刘腾来,对他说:“快去安排一个人,替朕把皇后的祭文写出来,对外就说文章是朕自己写的。”
刘腾奏道:“皇后大事,奴才不敢自专,还请皇上钦派最好。”
元恪说:“由你去定吧。”
刘腾又奏:“以奴才看,于皇后母仪懿德堪称天下,必要有一个理解皇后的人才能写得好些。外面朝臣只会说些恭敬颂扬的话,未必能写出于皇后的高尚。就是写出只语片言来,还必定到处张扬得举世皆知好文章是自己写来的。反不如在宫中选出个才女来,定能写得感动人,还不至于张扬出不是皇上亲自写祭文的风声来。”
元恪问:“宫中还有文采高超之人吗?”
刘腾奏说:“皇上难道忘记有个胡充华吗?”
元恪说:“噢,对!就是她,快去把她给朕找来。”
刘腾领旨到后宫向胡充华宣诏,令她速进前宫为皇后撰写祭文。办完这些事又抽空去了一趟四王爷的府上,向元怿报了个信。
******
这边,胡充华经过几年的幽宫磨练,吃一堑,长一智。这次再进中宫,她首先来到高贵嫔住的嘉福殿,向高贵嫔施礼说:“妾奉皇上之命,为皇后撰写祭文,特来向贵嫔请示撰写要略。”
高贵嫔看胡充华如此殷勤,一肚子的不满意也只好暂时压下,再说她也正想找一个机会表现一下自己对于皇后的“诚心”堵堵众人的嘴,就对胡充华说:“皇后母仪,仁慈威隆,宽爱待人,让人日日想念,夜夜悲痛。你须写出她与天比齐,与日月争光的大德大量,要说明我追思皇后的哀怨之声。关于我对你的大恩大德就可不必写了。”
胡充华听着这些不着边际的话,假装领会了她的意图,连连点头说:“贵嫔对我的恩德胜于高天厚土。”
高贵嫔又说:“皇后病时,我曾向天祷告,情愿以身相代,可恨苍天不答应。”
胡充华说:“贵嫔美容倾动天地,敢是上天留下齐天大福给贵嫔日后享用呢。”
高贵嫔嘻笑言开地说:“倒是让你说着了,我当皇后以后一定提拔你。”说着又拿出了皇上刚刚赏给她的绿色玉如意说:“这不,皇上刚刚把这个如意给我时说,不日即将册封我为皇后。现在我把这个如意送给你,但愿你今后能尽心尽意地为我办事。”
吃了一顿饭功夫,胡充华过来求见高贵嫔,将写好的祭文呈给高贵嫔,对她说:“妾按贵嫔娘娘的懿旨,初拟一稿,请娘娘过目。”
高贵嫔接过来一看,多有文字不认得,又不好问,装模作样地看过来,又看过去,本想训斥一番,转念一想:这胡充华很有才学,万一说漏了嘴,岂不被她笑话?便一顿一挫地说:“写得好像是下了些功夫,只是不深刻,容易让人误解,切再斟酌一下再说。”
说完随手甩给胡充华,便转过头去不再理会。
胡充华忙接住文稿,施礼说:“娘娘真是高人,一句话就启发了我,我一定回去好好重写一遍。”
她憋着心中不快出了嘉福殿,将原先没修改的草稿誊写一遍,刚过后晌午便过来呈送给高贵嫔,又得了高贵嫔一句:“大有进步,且再斟酌。”胡充华又是深深地施了一礼道:“娘娘所言极是。”回去后,又将一些深奥之词。婉转之处通通删除,只剩下些明明白白的赞美词,简简单单的说言道白。
当天晚些时候,再去呈送给高贵嫔,这才获得了娘娘的点头称是说:“这是按我的意思改过之后,才像个文章的样。”
偏巧,正在这时皇上进来,高贵嫔未等皇上坐稳就把祭文献上说:“今儿个一天,臣妾不辞辛苦连改了三遍祭文,方觉得能够适合皇上意图,现在请皇上过目。”
魏主元恪接过稿子,略一过目时紧皱眉头,但一看紧紧盯着他的高贵嫔便顺手把祭文扔在一边,连声说:“难为你这么费心,很好,很好。”转头又令太监去取一百两黄金赏给高贵嫔。
高贵嫔乐得嘴上流出了涎水,直往皇帝身上靠过来,却见元恪在眼盯盯地看着胡充华。她回头见胡充华还立在那里不敢动弹,便拿了一锭二十两的金子递给胡充华说:“你今天赶得巧,正碰上我高兴,也赏你点,快出宫去吧。”
魏主见说,也搭上一句说:“正巧,我也去太极殿,咱们一起走。”
高贵嫔马上噘起了小嘴说:“刚回来就走,人家怪寂寞的。还是把胡充华留下吧,陪我一起玩玩。”
皇上见说,摇了摇头,没精打采地出了嘉福殿。
晚饭后,高贵嫔命令胡充华陪着去西林园游玩,两人边走边唠。高皇后说:“你刚刚进宫那时候也太不明白事理,若早来找我,也不至于被于皇后关在后宫,你一定吃了不少苦吧?”
胡充华答曰:“妾那时不懂事,也是妾的命运浅薄,无缘得见娘娘。早知娘娘贤德如天,只恨妾的福气太薄,无缘求见,时到今天才有机会。”
高贵嫔又说:“你家世袭的只是个伯爵,还不如我顺口赏给别人的官大。我家世代都有皇宫贵人,姑姑是当今皇上的生母,叔叔是尚书令,姐妹全都嫁在王侯之家,谁人能比得?于皇后在时,只知自己是皇后,不知高家两代皇亲。有些人不识像,一个味地逢迎她,只有你不向她打溜须。”
胡充华说:“娘娘天人,生来就是大福大贵,今后更将福寿齐天。”
高贵嫔又说:“朝中也有些不识像的人,那个彭城王元勰鼓吹他们是汉人后代,说是立皇后必须是汉人。说我是高丽人,不能立为皇后,真是气死人了。其实,谁不知皇家是鲜卑人,鲜卑人和高丽人哪个是汉人?真是奇谈怪论!你要帮我想个法子,办他个欺君惘上之罪,才能解我心头的气。”
胡充华不敢回答她,低着头看地面。
高贵嫔不管她如何,只顾自己说下去:“我曾把叔叔找来商量,可老人家说元勰说的没有错。你倒是说说看,皇家明明是鲜卑人,怎么就成了汉人后代?”
胡充华说:“我一个下人岂敢在娘娘面前阔谈。”
“你尽管说,我也好看看到底能不能真正抓住元勰的把柄。要想当皇后,非弄懂这个问题不可。不然哪里能想个万全之策?”
胡充华说:“依娘娘圣意,妾只好照实说了:古时,黄帝的小儿子叫昌意,体魄高大,英勇善战,随黄帝东征到冀北,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中,有五人败逃漠北,三人向东远遁,其余尽皆溃散。昌意直追到东北大鲜卑山,方才返回中原。华厦平定之后,黄帝就把北方的土地全封给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