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家过年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利话,话还没来得及说出口,屁股上先挨了父亲重重的一脚,就知道晚上闯的祸已东窗事发了。过年最忌讳打骂等事,父亲就不便再打,拉着脸忙活手中的事情。马上乖巧地上前小心伺侯着,借此开脱了一顿惩罚。但并不是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万事大吉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还必须万分小心地提防着那些如狼似虎的哥哥姐姐们继续围歼,直到正月十五以后,方可结束这段心神不安的日子。  

    每一次过年,总是反复上演着这类的恶作剧,不厌其烦,乐此不彼。  

    现在想来,童年时的过年,是在鞭炮声中,挑着灯笼照出来的年。

    三  

    少年时对过年有一种莫名的惶惑感,说白了就一个字:愁。不知应到哪里过年,怎么过这个年。之所以有这样的心情,是因为我已经远离生养我的家乡,独自一人飘荡在祖籍老家的土地上。  

    说独自一人也不是很准确,我所有的亲戚本门都在山东老家,只是自家的父母兄弟们都远在千里之外,不在身边罢了。那时候,我对老家的人或事还缺乏认同感,觉得自己是在异地他乡漂泊流浪,从没有感受到奶奶叔叔们对自己有过怎样的关切和温暖,陌生得很。而他们对我的生活和学习也并不太在意,愿意来就来,不来也想不起去看望关怀一下,同样陌生得很。平时都是姥姥对我心疼得狠一些,就不自觉地把姥姥一家当作了自家。星期天或放假,就理所当然地跑到姥姥家过,没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如果长时间没有回去,姥姥必定要找人到十几里外的镇中学送信,催促着回去过些日子。  

    随着过年脚步的临近,种种不妙的征兆渐渐显露出来。先是舅舅家的兄弟姐妹们纷纷往自家里跑,就有点儿眼热心跳的味儿。再接下来就有邻人挤眉弄眼怪腔怪调地问我今年在哪儿过年,心里就越发空落落的。跑去问姥姥,我得去哪儿过年。姥姥心疼地望着我说,按老家的习俗,你得到奶奶家过呢,要是不愿去,就在这儿过好啦,任谁愿意说啥就让他说去。这才知道我过年的地方不属于姥姥家,而是属于自己一直没有好感的奶奶家。

    不顾姥姥的挽留,毅然决然地背起书包,孤独一人踏上凸凹不平的土路,向着二十里外的奶奶家进发。  

    沿途经过了多少个村庄,我已记不清了。但一路上看到的无数匆忙而又满脸欣喜的人们,以及四处乱跑乱窜乱甩鞭炮的孩子,我知道,无数的农家小院早已关不住人们迎接新年的喜悦气氛了,一任这喜气漫出院墙,漫过街道,在腊月三十这个特殊日子里悄悄凝聚,并毫不留情地将我驱赶出一个个本不属于我过年的地方。这么想着,心里就一阵阵揪紧,不敢再瞎寻思什么,只是加紧脚步向前疾行,象只丧家犬样一路奔逃。  

    跨进奶奶家门的时候,已接近傍晚,家家户户忙着往门上贴春联对子,饭菜的香气飘满了大街小巷。奶奶瞥见我说,来啦。我说,是。之后,再也没有什么话可说,就拘谨地坐到板凳上,歇歇软软的腿脚。吃饭时,没有了在姥姥家时肆无忌惮的吃相,一小口一小口很斯文地吃,同时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地帮婶婶端菜上饭。吃完饭后,就有本家的同伴儿兄弟前来玩耍,奶奶就让他们带我出去玩,说去认认自家人,别显得这么生分。赶忙顺从奶奶的意思,拖着疲惫不堪的步子,乖乖地跟着当时还极为陌生的兄弟们跑出院子。于是,从一个陌生的家门奔到另一个陌生的家门,在尚还陌生的本家叔伯兄弟间往返穿梭,磕头磕得晕头转向,直到天明。  

    吃过早饭,前来拜年的人群络绎不绝。奶奶对躲在里屋歇脚的我说,还不出去给婶子大娘们拜个年,藏在屋里咋样。心里就觉得有些委屈,有种要哭的欲望。就想,反正这年也算过了,还傻呵呵地留在这里干啥。便偷空儿把书包藏在腋下,悄悄溜出村子,轻松地踏上返回姥姥家的土路。  

    那是个干冷的冬季,寒风不时地从青灰色的空中飘下,径直钻进衣袖裤脚里,路两边的树木不停地瑟瑟发抖。而四郊野外没有一个人影,只有远处村庄里传出的一两声鞭炮声,似乎在提示自己周围还有着那么多快乐幸福的人群。这个时候,就分外向往此时故乡的大年初一,以及大年初一里正在和将要发生的一些有趣或无趣的事情。孤独感顿时袭来,四周大地也如同心里一样变得空旷起来,空旷如无物的晴空,心也悬在了半空里,无依无靠,无着无落。这时的唯一期盼就是尽快见到人,见到生气勃勃的人的容颜。  

    终于进到一个村子里,街上来往的人群也给了我一种塌实稳定的感觉,知道自己并不象刚才想象的那么孤独。还没等舒口气儿,就听到旁边几个农妇在唧唧喳喳地盘算着明天走亲回娘家的事,并大声呵斥着身边不愿意去姥姥家的孩子。猛然想起故乡的习俗,初一在自家过年,初二才拖家带口地到外婆家走亲。  

    沮丧地止住脚步,踯躅了半天,再转回身去,重新踏上刚刚走过的路。这时,眼泪早已不争气地滚出了眼眶,顺畅地滑过瘦削的脸颊,纷纷滴落在粘满尘土的衣襟上。  

    这么些年过去了,我还是不愿意回想那一刻的心境。  

    少年时的过年,应是在异地的寒风中,怀揣忐忑黯然的心绪,用脚走出来的年。

    四

    进入了中年时光,事业、生活、家庭等等的烦琐事物都在眼睁睁地等待着自己去处理,整日被弄得疲惫不堪,便对节日没有太大的感觉,甚至还有种厌烦甚或逃避的心理。过年的时候,感觉更是比以往强烈得多,就一个字:累。但是,新年是必须过的,谁也无法躲逃。于是,做好做歹地处理完单位里的公事,就开始盘算着什么时候走亲访友,带哪些礼品物件,更主要的是给岳父家准备什么样的东西,当然是越多越贵重越好,这样也好为准备自己父母的礼物提前创造良好的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待一切都皆大欢喜地摆布好后,就到了年三十,赶快马不停蹄地奔向早已回到老家居住的离自己工作地几十里远的父母家。  

    刚踏进家门,父母亲就迎了出来,边责备说不该铺张浪费地带这么多东西,边高高兴兴地领进屋里。屋内,兄嫂已经在满头大汗地张罗着过年的准备工作。  

    打过招呼,便挽起衣袖一齐动手忙活起来。此时的父母就安稳地坐在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着我们卖力地忙活,并仔细地听我们天南海北地瞎吹瞎侃,惬意满足的神情早挂上了已经布满堆垒皱纹的沧桑面颊,就这么默默无语地感受着幸福,品味着生活带来的无穷滋味儿。  

    待喝完辞旧酒,吃完除夕饭,说完各自事业中令人欢欣鼓舞的实话或编造出来的实话,就急急地跑到屋外的空地上小解,还沉浸在刚才编造的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天花乱坠般遐想之中。哥这时也相跟着走过来,对我说,父亲在我们兄弟相互胡吹胡擂的间隙,竟跑到厨房里一个人兴奋地偷偷抹眼泪。我愕然,并幡然悔悟。是的,父母亲真的老了,早已没有了当年拎着烧火棍追着我们兄弟围绕房屋转三圈的能力了。而且,儿女们每取得一点儿事业上的进步,生活上的富裕,都成了老人们惬意和满足的资本。我们也在无意间帮助老人美美地完成了这一心愿。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的目的非常明确,总是把话题往好的方面引导,包括事业上的开拓、生活上的创新、孩子们的学习进步及前景的无限美好。惹得老人见谁都要炫耀一番,刀削般的皱纹里堆满了无尽的欢快和喜悦。我们知道自己说的话中,有一半是在夸大其辞,另一半是有意瞒哄欺骗,但都在认真努力地去做,心里没觉得有怎样的罪孽感。或许这样最好,一个祥和愉快的春节就不知不觉间度过去了。  

    我想,中年时的过年,是在父母亲慈爱幸福的目光注视下,兄弟间漫无边际地“侃”出来的年。

    五  

    写下上面这些文字,是否算对我度过的近四十个过年经历的盘点,我不敢断然下结论。但是,那远的近的过年场景总是鲜活地飘荡在我的眼前,让我不能不正视并反思它们。  

    我应该感谢这些走马灯似的一个又一个的过年,让我从中学会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童年时的过年,教会了我如何寻找快乐;少年时的过年,教会了我如何走向成熟;中年时的过年,教会了我如何懂得去珍惜。  

    如果这些还算是对自己过年心绪盘点的话,那么,我显然是一个响当当的赢家。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