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茶禅一味幽远的茶香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nbsp;   清代茶人陆次之说:“龙井茶,真者甘香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为益于人不浅故能疗疾,其贵如珍,不可多得也。”透着碧绿的清汤,看着娇嫩的茶芽,山间的一杯龙井茶展开了一幅春意融融的风景画,唱响一支洋溢山水秀气的山歌。

    “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幽远的山谷之中一缕清香弥久不散。

    六

    弥久的清香不散。

    我一直在追寻。是当年的那份撞巧的恩遇,还是时下时停的清明雨景,或是似真似幻的山村野趣?二十年过去,事已非了,人也老了,山村之景也变得遥远而模糊,但心里的那段清香却总是在端起茶杯的时候悠悠地萦回在唇间。

    元好问的茗饮诗中云:

    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

    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

    一杯春露一样的茶能在诗人心中永久留香,万里清风能送诗人梦游华胥国,并羽化成仙,神游蓬莱三山,这是茶的极至?

    或许是苏东坡的妙解: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茶是蓄一冬的冰雪来,化作山间素面佳人,与山泉金风玉露相逢,便化出万千清冽,来解世人的焦灼、浮浪?

    七

    相传,饮茶之风始于僧院。茶圣陆羽年少时就长在寺庙,耳濡目染,最终因缘际会著成茶经传世。

    唐代封氏闻见录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杜牧诗云“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就生动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

    可见,到了唐代,饮茶渐渐成了风俗。元稹还有一首有趣的宝塔诗传世。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诗中说到了茶的本性、爱茶客、茶的烹制、茶具以及茶的妙用,特别是茶的特性:能提神醒酒。一般情况下,僧人是不喝酒的。但僧人的苦修是要提足精神的。为此,还演化出了一个关于茶的起源的传说。

    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发誓用九年时间进行禅定以化得信徒。前三年达摩如愿成功,但后来渐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就割下眼皮,掷于地上。不久后掷眼皮的地方生出一棵小树,枝叶扶疏,生机盎然。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但是最后一年又遭睡魔侵入,达摩便采食了身旁的树叶,没想到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最终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达摩采食的树叶就是后代的茶叶。

    故事虽然神异,但茶提神的功效和茶与僧家的缘分很是昭然。

    茶与俗家的缘分也是不浅的吧。

    八

    今夜难眠,是茶提神的神功大发,还是依然留恋那萦回唇间的清香?

    二十年前的茶,年轻、坦率、真实,心是澄镜,如茶。山野之中自然地长着。山是山,溪是溪,泉是泉,茶是茶。

    二十年后,我们忙碌着、变化着、争斗着、算计着,心镜蒙尘。尘世间的斑驳铜臭、蝇营狗苟,我们何曾静心勤加拂拭?陈年老茶,惟有一段梦香而已。茶哪还是茶?

    九

    新月已沉,槛外繁星满天,清冷的风抚摩前额后囱。

    清代乾隆年间,广东梅县叶新莲曾为茶酒店写过这样一副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

    喝酒是需要豪情的,我不适合;今夜不为偷闲,只为无眠,且沏一壶茶来。

    清茶擦拭心镜,照满天星光。

    咋,唇间,香还是那段幽远的清香,茶还是茶!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