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晚的月亮更圆了。农历十月十五。
一切都静静的。星星都隐身了。数来数去,数不到十颗。不知是被月的光辉照彻得失去了形体,还是星星自己俱怕寂寞寒冷,隐入了天幕后面的天幕。总听人说:众星捧月。而今夜,众星,却是各自到别处逍遥去了。只剩下月亮——寂寞孤绝的一轮,镶入亘古的静穆。
树们大都裸露着身子,枝杈纵横;少数未脱落尽的叶子,在风中弄着清影,时而会传来“嗽嗽”的声音,带着一层薄寒。我时常疑心这些树,是画家们点染在天幕上的素描,一笔一笔很简约,线条瘦硬而有风骨,枝枝虬劲而坚挺,见不到一丝一毫的衰败与萎顿,气度凛凛,铁骨铮铮。但,它们明明就是站立在大地之上的。
草,已枯黄,但却并不倒伏,除非人为的刈割。根系还深深地扎在泥土里,身子还在风中倔强地飘摇。它们并不曾死去。我总听到它们在朗诵,在歌唱。对于它们,生命是一首永远欢快昂扬的曲子——没有苦难,没有忧伤,存在着便要永远蓬勃向上。
水,倒映着青山;倒映着房屋;倒映着月亮;倒映着万家灯火与簇簇的欢歌笑语;也倒映着点点滴滴碎落的时光。永不停息地流淌。那么安静、那么激越地流淌。抚平了鸟翅的划痕与鱼儿腾跃的涟漪;也卷走了一代又一代捣衣女子的吟唱;搅起一阵又一阵的喧腾,又将一切的喧腾悄悄地熨平,让一切复归宁静。
二
今夜的月,可曾是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月?可曾是苏轼“明月几时月,把酒问青天”的月?可曾是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月?亦应是秦观“月迷津渡”的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抑或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月?!人生代代无穷已,明月年年只相似。月,沁凉如水,千百年来,打湿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袖子,濯洗过多少才子佳人的眉眼。或慷慨激昂;或缠绵悱恻;或叹人生别离,阴晴圆缺;或感国破家亡,世事维艰。
月亮仍在,清辉泼洒,万载千年。而,那些爱月、恨月、怨月、怜月的人呢?都飘升到月宫中去了么?吴刚从此不寂寞了,嫦娥和她的小白兔也有伴儿了。一茬又一茬的人,一个扯着一个的衣袖,相继而去,赶赴琼瑶盛会去了。
月亮,却一年比一年丰满圆润。月亮上满载着几千年来成吨成吨的瑰丽诗行与激情喷涌的锦绣文章。甚余,我时常会忧虑:月亮有一天会不会因承载不了太重的感情而坠落,或失去光芒?这样一圈一圈地膨胀,会不会有一天叫人不敢寄托怀想与倾诉衷肠?
三
月亮下,一切都是静寂的、清凉的,甚或涌动的、爆发的。
村庄,在月亮的披盖下,静静地散发着五谷的馨香与劳动的汗味,起伏着草垛的温暖与炊烟的气息;牲畜与家禽是不解月的,月亮的圆缺丝毫不能让它们在月光下发生故事。柴堆在屋头放着,用着支撑瓜棚豆架的树枝也安稳地躺着。间或有狗叫,但已没有从前的叫声凶狠了。日月变迁,狗们的生活在改善,视野日渐开阔,观念也日新月异了。叫声总懒洋洋的。它们都是些见过世面的狗啊。
河流,也日渐瘦弱贫寒。沉渣、落叶、过往的故事、日子的碎片,一层一层,堆积。月光下,河流在诉说,诉说着沉重与疲惫。月亮游走在河面上,细细碎碎的珠光,像无数倾听的耳朵,像一声一声的叹息。
村庄与河流,在月光下,既沉睡着,又清醒着。温存着一个又一个的旧月亮,亦憧憬着一轮又一轮的新月亮。
四
月亮的左侧是无数闪烁的霓虹。站立得再高,它们也高不过月亮;明亮得再耀眼,光辉也超不过月亮。无数的飞虫在追逐着霓虹,亦如尘世中的凡俗之人。霓虹里没有诗文。它们虚浮地悬挂在城市的上空,像瞌睡人的眼,恍惚、迷离。
霓虹灯是城市的眼睛。它常常照射得我们昏昏欲睡。让我们在霓虹灯里迷醉、走失,找不到东西南北。但更多的时刻,我们陶醉,我们沉溺。
只是,月亮的清辉终会如明净的山泉丝丝缕缕地打进骨髓里,穿透每一寸血脉,让你终不会忘记:月光如水,如雾,如霜,洁净、朦胧、清新,如高山流水的绝唱。听之,澄澈;观之,清爽。
五
乘着月亮的翅膀,我们可以望见李白浓烈的乡愁;我们可以感知苏轼的阔大胸襟;可以触摸一代词宗李易安温暖缠绵的情怀;可以听见南唐李后主国破家亡、人生无常的感慨
顺着月亮的梯子,我们可以返回湿润温馨的家园;可以扶住斑驳墙壁上油灯融融的影子;可以掏出灶膛里、火炉里缱绻的香甜;拽住草垛里、墙角下、菜园子里追逐、嬉戏的尾巴;捕捉住母亲半夜纳鞋底的声音,钢针掉在地上的声音;小溪奔流的声音;山风呼啸的声音;松树卷起波涛,竹露滴出清响;青蛙嘴里的稻香;蟋蟀有节奏的弹唱
这些,都是月光下婉转的旋律,让人徘徊流连。
六
一次,又一次地踱步野外,只为沐浴一身的月光,只为去看月亮。
无边的月色,牛乳一样散发着人间温润的清香;青山隐隐,绿水泱泱;潮湿松软的泥土地;偶尔路过的风与鸟啼、猫喵
这月光中的一切,多么美好。只是,我真的全身心地沐浴在月光中么?没有过游移么?
多少次去旷野,就为去看月亮,只为去看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