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林阿福:“我爹就行。”
林阿福莫名其妙:“不懂不要乱说,我就是个铁匠,打把铳还成,哪里会铸炮了?”
“其实办法很简单,老祖宗已经给咱们指了明路。”林继祖说,“就是把已经做成成品的生铁铸件焖烧后再冷却,行话叫退火,这样就能让那个生铁变软,又不至于到熟铁那种软的程度,这样既能避免材质太脆,又有一定的韧性,还利于切削加工。”
林阿福若有所思:“你说的,就是做锄头、镢、锛之类农具的法子?”
“对啊,我就是看爹你给街坊做农具才想到这个法子的。”林阿福解释,“纯生铁的锄头硬倒是硬,可是容易断,焖烧退火之后就坚韧了很多,能够捶打,还不会轻易断裂。”
其实这种工艺在汉代就出现了,学名叫做石墨化退火工艺,汉代称之为柔化处理。当时生铁打造的釜、剪、镰、斧、铲、铧等生产工具都是用这种工艺进行处理,让又硬又脆的生铁变为不易折断的韧性铸铁,也叫可锻铸铁,欧洲人叫展性铸铁,比18、19世纪大规模使用的灰口铸铁(注1)有更好的塑性和韧性,硬度和韧性接近于优质碳素钢,而且比钢更好加工。
陈雨惊喜地问:“就这么简单,生铁焖烧退火就能代替铜?那么重炮也可以用这样的办法吗?”
林继祖摇摇头:“这样的办法只能用于小铸件,锄头、斧头之类,太大、太厚的铸件没法控制焖烧的力道和内外壁冷却的速度,不管是外热内冷还是外冷内热都更容易炸膛。像这种小炮已经是极限了,更大就不行了。”
“好吧,能够找到铜的代替方法就行了。”陈雨只能放弃了得寸进尺的想法,只要能保证小炮将来能够大规模量产,而且不需要耗费贵重的铜,就足够了。
林阿福补充了一句:“大人,继祖说的这个法子一般是用来打制锄、镢、锛等农具的,工艺有些繁琐,如果在铸造大炮的成品之后再加上这样一道工序,那么铸炮的时间就长了许多,也不知道会不会耽误大人您的事情?”
“生产周期长一点倒无所谓,只要能铸造出精良的火炮,我可以等。”陈雨对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增加倒不是很在意,现在首先是解决有和无的问题,不是追求效率的时候。
众人拾柴火焰高,困扰火炮的难题就这样以“会诊”的方式破解了。
——————————————————
(注1:古人炼铁得到的大多为白口铸铁,硬、脆,抗拉性差且不容易加工,而近代高温炉得到的灰口铸铁抗压强度和硬度接近碳素钢,减震性好,同时铸造和切削加工性能较好。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和西方在铸炮工艺、材质上的差距达到了顶峰,清朝的岸防炮材质全部是白口铁,粗糙、气密性差、容易炸膛,而英军大部分是灰口铁,其舰炮性能优越得多,射程和威力都远超对手,也不需担心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