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主笔的大都是些花边八卦类小报,专以惊悚离奇内容吸引读者。抗战爆发后来到陕北,任教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期间参与过不少文艺作品创作,其中一些还脍炙人口,广受好评,1948年底调任上林。
钱、洪起义的相关报道文稿,原本是由省委直接拟定审阅的,交由《上林日报》发表。范彪经手后,习惯使然,认为不够响亮、不够引人注目,内容没敢动,没敢大动,擅自篡改标题,将“起义”换成了“投诚”。
虽然性质上都是倒戈,起义、接受改编、投诚三者,看起来很接近,区别大了去了。起义一般发生在双方正式交手之前,部队编制完整,出于某种考虑改换门庭,待遇最高,建制原则不变,至少暂时不变,首长甚至可能获得晋升。接受改编相对特殊,通常是仗打到一半,胜败局势已经明朗,或者初步明朗,失利一方比较理智,眼见翻盘机会不大,选择停止抵抗,顾名思义,部队需要重新整编,主要军事主官更迭。投诚就比较惨了,败局已定,建制完全或基本打烂,人马所剩无几,失去抵抗能力,再打下去毫无意义,已经离投降甚至被俘不远了。
类似错误,范彪在延安是就犯过,由他执笔的一出文明戏,也就是话剧,反映山西晋绥军某部企图投靠日伪zhengquan,被我党敌工人员挽救,迷途知返的故事。其中一段,提到自古勇义之士以忠诚为至高荣誉,朝秦暮楚者不配当军人,上演初期效果不错,高级别汇报时却遭到中央领导点名批评。按照剧中的逻辑,共和国开国十大元帅、十大大将,没有一个配当军人的,以朱德为例,起初是清军,而后滇军,接下来国军,最终gongjun(其间还短暂在川军任职),吴三桂所谓三姓家奴(明、闯、清),朱老总竟还多了一姓。
这次还是不长记性,拿到初稿,起义两个字怎么看怎么别扭,南昌、广州、秋收、百色,都是领袖干的事儿,钱、洪丧家犬流,只怕他担不起这个“义”,最终酿成大祸。钱主席乃同盟会时期元老,北伐功勋,洪军长曾次入缅作战,百战余生之辈,虽然素与蒋某人不和,手中也没什么资本,风雨荣辱早已看淡。本想安度晚年,讲好的起义,竟被偷梁换柱为投诚,以为zhonggong方面临时变卦,这还没怎么着呢,说翻脸就翻脸,日后还想有好果子吃,兔子急了,趁着能咬人等啥呢……
哑巴亏,无话可说,省委代表中央,向钱、洪再四保证,《上林日报》的文章纯属误会,范彪已被就地罢免,起义定性绝对不会改变,并强调局势稳定后,二人及所部工作安排一定从优,这才避免了情势进一步恶化。至于大宁集的不愉快,只能淡化处理,账也没记在新十五军头上,只说情报有误,上了整编一零九师,外加地主、土匪武装(好厉害的地主土匪)狗东西的当,至今相关党史、国史、军史上都是这么写的。
至于范彪本人,检讨写得比当初的文明戏还感人,并未深究,在宣传部混了一阵子,上林省社会科学院成立,成为首任院长……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