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株洲县城关镇──渌口(古名漉浦)镇,是一处历史绵长的古镇。她地处湘江中游,湘江支流渌江在这里与湘江相汇,故此而得名。渌江三角洲和湘江河谷地带使这里粮丰渔茂,人群聚居。在肩挑手推的陆上交通困难而全靠水路集散物质的那长长的人类历史,估计渌口镇有商埠码头,应该早于三国时期,而源于秦汉。
渌口镇老街曾以“总”分段,渌口从一总至七总,而湘潭市老街则从八总开始,可见渌口老街的形成与湘潭老街有着相同的渊源。
我开始懂事时渌口属于醴陵县,是该县第二大镇,据传是醴陵县“三亭”(朱亭、淦田(亭)、石亭)斟一口(渌口)换过来的,可见地理位置何等重要。那时渌口是醴陵,攸县、浏阳南乡物资集散地,每到夏收秋熟时节来自湘江的帆船和来自浏、攸、醴的小驳船,有序地排在码头边。小镇上忙碌交易着稻米、大豆、棉花、布匹、医药和日用百货。窄窄的麻石铺成的街道上人头攒动,磨肩接踵。故渌口有小南京之美誉。
1960年渌口镇划归株洲市管辖,株洲郊区政府设在渌口镇。
1965年成立株洲县,渌口镇是株洲县政府所在地,成为株洲县城关镇,是株洲县政治、文化、教育、商业、工业中心。渌口是军事必争之地。人们常用“长矛”太平军攻占渌口,哧唬小孩子。人们不忘北伐在渌口南军打跨北军,不忘日寇入侵,日机狂轰烂炸,一场大火,二总至五总焚烧近月,古镇变成废墟的惨状。人们清楚的记得迎接解放军入镇的情形……渌口饱经沧桑,与祖国兴衰同命运。
二
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曾受命驻军渌口,渌口人民为纪念这位英勇善战的将军,将渌江北岸镇上的一处矶头山丘,改名为伏波岭,并在其高处建一伏波庙,以示怀情,昭示后人。“渌口伏波岭庙内有许多菩萨,因为办国民党区党部房屋不够,把大小菩萨堆于一角,农民无异言……”这是开国领袖***《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一段话。据传***曾来过渌口。伏波庙毁于日本人之手。现辟为公园,是渌口镇不可多得的休闲娱乐场所。
在原二总和四总各有一处庙宇,地处二总的叫天福庙,天福庙旁有火公庙,庙宇正门沿北街而建,入门处建牌楼、设戏台。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曾注足天福庙,画一奔鹿于青石板上,栩栩如生。有后人沿乾隆墨迹镌刻成碑,立于庙的围墙之则。乾隆信步走出一总,见一池塘清砌如镜,塘内丝草柔柔,便将双脚伸入池中,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体察民情的皇上,将此塘改为洗脚塘,佳话留传至今。
新中国建国前后天福庙和火公庙,便成为渌口的教育阵地,渌口完全小学设在两座庙内。我在这里读小学和在这从教的时候,戏台和牌楼一直作为文物而修缮一新,牌楼上文房四宝和八仙图雕塑精细而栩栩如生,现荡然无存。这一特景只能留在见过牌楼人们的记忆里。四总的李公庙建在李公码头东边。建立李公庙有一段传奇故事。
相传很早以前,渌口南岸有一本领高强的蓝大侠。一日有一排客(放竹木排的主人)将木排停靠在李家码头对岸的杨泗庙下的河边。蓝大侠为了显显本领,将定身法定住排客,排客在木排上一动不动地晒了半天太阳。排客不是马虎之辈,他将一颗铁丁不知不觉地钉在蓝大侠背上,把木排放至洞庭湖。
蓝大侠受到“回敬”。取下蒸笼,将自己罩在里面,交待弟子烧火蒸七日七夜,不能停火和开笼盖。弟子照做了四日四夜,眼看着炉火旺旺,蒸出腾腾热气,估计师傅被蒸成肉泥了,便打开笼盖,一看师傅好好的蹲在里面,蒸笼内一点热气都没有。只见蓝大侠背上现出半截铁钉。他立起身来说声“完了”。弟子吓得叩头求饶,蓝大侠让弟子起来,道:“天数已到。”交待弟子拿出一床草席,铺在杨士庙前。蓝大侠跪在草席上,面朝洞庭湖,拜一下抽掉一根席草,洞庭湖那边的木排便散了一根树。待席草抽完,排客的木排也散完了,排客掉到洞庭湖里淹死了。
不出三日,排客的尸体出现在李家码头。人们觉得奇怪,将尸首推至河心,推至下游,尸首老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