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刚回到师部,忽然听见一个清脆悦耳的声音传了过来:“陈师长,您到哪去了?我们都等您大半天了”。我转身一看,原来是文工团的谢团长和小文。谢团长名叫谢思玉,约二十一二岁,人长得很亮丽,听说舞跳得好,歌也唱得很不错,原为贵阳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师,是属于那种思想活跃,追求新潮的知识女性。当时我师政治部到学校招收人员,她便带领十几个学生报名参加了红军。小文(名叫文瑛)就是她带来的学生之一,人生得漂亮,约十七八岁,天真无邪的脸上跳动着青春,性格开朗活泼,声音美妙动听,大家呢称她为“百灵鸟”。不知她俩从哪里得到消息说我会写歌,早两天缠着我,非要我写几首歌不可,说是支持文工团的工作。我万般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下来。结果花了两三个晚上,凭着超人的记忆,默写了六、七首比较贴近现时代的歌曲,如《十送红军》、《大红枣儿送亲人》、《情深意长》、《再见了苏区》、《再见吧妈妈》、《团结就是力量》、《小小竹排江中游》等,并将歌词作了修改,使之与现时生活更吻合,至于曲谱是不是十分正确,就没管那么多了。
我忙迎向二人,歉意地说:“谢团长,小文,刚才我跟政委去了一趟医院,差点将此事忘了。不过,总算把你们交办的事给完成了。我这是胡乱凑合的,特别是曲谱方面,谢团长,你是专家,多多斧正”。说完,便从屋里拿出一迭稿纸交给谢团长二人。谢团长接过来随便翻过一首,轻轻哼了几句,顿时惊得合不拢嘴;好一会才钦佩地说:“陈师长,你绝对是一位音乐专家!不!应该是一位音乐天才!”
“别那么大惊小怪,你俩要替我保密。这些作品的冠名一律用无名氏或集体创作。”我郑重地叮嘱道。
“为什么?”小文天真地反问。
“不要问为什么?记住,这是命令!”我严肃地说完,便转身走了。弄得谢、文二人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日月如梭,时令已进入五月。川西平原已是布谷声声,山歌悠扬,田野里是一片春插的繁忙景象。我命令各部队轮流抽出时间帮助驻地老百姓插秧,红军官兵绝大多数都是农家子弟,干田里活自然是行家里手,再加之年轻力壮,田插得又快又好。深受驻地老百姓的赞扬:格老子的,天底下没见过这么好的军队,不但不抢不要,还帮助咱老百姓干活。真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队伍。
我白天与政委分别下到各部队检查训练、学习、支农等情况,夜里回来将情报处送来的情报进行甄别、分析、研究,关注着北面四方面军的战况及我军当前的敌情变化。另外,我更关注的是派出探路的骑兵小分队,到目前为止,还未得到好的消息。我心急如焚,如果找不到一条可通炮兵营的路,要将火炮运过那高高的雪山会是一件十分危险而又艰难的事。
转眼间休整已过去十天,部队的训练与学习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次三旅补充的俘虏兵多,我不太放心,独自去转了转,找战士们聊了天,又开了座谈会,了解到新老战士之间、官兵之间关糸非常融洽,大感欣慰。当我与这些刚参加红军的俘虏兵交谈时,有意问到他们当红军的感觉如何?他们一个个抢着回答:“首长,我们在这里感觉很好,长官从不打骂我们,只是耐心地教育开导我们,班里的同志对我们也很好,经常帮助我们,大家很平等,比在川军里好多了。”我听了之后高兴地说:“我代表红军近卫师,欢迎你们参加红军。我知道你们也都是出身贫苦家庭,我们的红军官兵也出身贫苦家庭,大家都是阶级兄弟,应该相互关心友爱。我希望你们努力学习、训练,奋勇杀敌,为咱穷人打天下。”顿时,周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个俘虏战士悄悄问身旁的班长:“看这位长官说得多好!他是谁呀?”班长挺了挺胸,自豪地说:“他就是咱们的陈师长!”“啊一一怪不得红军经常打胜仗!”
我来到三旅旅部,罗旅长,段政委向我详细汇报了部队的学习、训练情况。我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和表彰,当我们准备继续深入交谈的时候,突然接到师部电话,要我立即赶回去。我只好匆忙叮嘱几句,便策马赶回师部。刚到门口,正碰上政委。我刚想开口,政委却抢先说道:“老陈,你先别问,先去洗把脸,天快黑了,我们赶紧去吃晚饭。”席上,政委告诉我吃完饭一起去看文工团的彩排,人家还等着你去指导呢?我说:“就这事把我从三旅急匆匆叫回来。”
“这难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