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第一卷 第九十四章 说服莫理循
老成的袁世凯并没有对赵天一和蔡锷两人的要求作出正面的回答,而是避重就轻的将话题引导了另外一个方面:准备任命赵天一为陆军总部的参谋次长。袁世凯在解散国会以后,将总统府下的军事科扩大为军事处,陆军、海军以及参谋三大总长全部在其中,归总统一人统辖。陆军总长为段祺瑞担任,海军总长由第三期海军留英学生福建人刘冠雄担任,参谋总长一职却换来换取,没有一个定人,甚至袁世凯本人还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参谋总长。所以参谋次长这个位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和职务,有时候是行使参谋总长的权利;今日袁世凯把这个位置拿出了给一个北洋系统之外的人来担任,可见他对赵天一的看重。
袁世凯没有当面回答赵天一和蔡锷的建议,并非他不重视两人的看法,而是想听听“自己人”、也就是北洋系统的那些人的看法和意见,然后再做决定。但是他没有忘记将赵天一留在北京。二月二十六日上午,袁世凯就下令任命赵天一为陆军参谋次长,又任命自己在山西的老朋友,原晋南镇守使董崇仁为山西都督。做完这件事以后,袁世凯才到自己的书房,把几个心腹赵找来,把昨天赵天一的分析讲给众人听,然后想看看这些人是怎么想的。
和历史上一样,宋教仁事件发生后,为了避嫌,原国务总理赵赵秉钧已经辞职走人了,袁世凯身边文官系统里面也就剩下那么几个人了。新任外交总长孙宝琦、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内务部秘书长洪述祖洪述祖、顾问顾鳌、心腹幕僚张一麐、总统政治顾问澳大利亚人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等。在听完袁世凯一番话以后,内务部秘书长洪述祖洪述祖就先开始发表自己的见解:“总统,赵天一此言过于危言耸听,先不说他年纪轻轻没有多少社会经验,这西方各国的事情也是他能随便评论的,还在今年就要爆发战争,这不是故意误导总统的判断吗?总统任命其为参谋次长,我觉得有些太高看此人,只不过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而已”。一边的心腹幕僚张一麐则慢慢开口到:“外国人的事情,我们离的太远,不好怎么做评论,想来赵都督年轻气盛说几句过分的话也无可厚非,年轻人嘛,该有的气势还是要有,我们不必责怪太多。既然他说了要在今年爆发战争,那我们拭目以待就好了”。
新任外交总长孙宝琪还没有完全成为袁世凯圈子里面的人,所以只听不讲,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对内还可以,一说到外国人的事情上就不敢讲的太多,因为他也不知道欧洲那边现在是怎么一回事。
听了洪述祖等人的话,袁世凯在心底里暗暗叹息,自己的这几位参谋也真够可以,说了一堆等于没说,就把眼光看向自己唯一的洋人参谋莫理循,看他能否说一些有用的。莫理循在一九一二年之前是英国《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在中国过了十七年的记者生涯,写下过《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这本游记,可以是对中国相当熟悉。在中国期间,和朱尔典一样,他与袁世凯私交甚厚,这也是袁世凯请他做这个政府也就是他自己顾问的另一个原因。任《泰晤士报》记者时极力向西方世界吹捧袁世凯,他认为工于心计的袁世凯是当时处于动荡的中国唯一可以胜任的领袖,是“中国的未来”。
听了袁世凯的一番话,莫理循心里面也是大吃一惊,竟然有中国人这么清楚的看透了欧洲的形势?在欧洲,英国人虽然觉得和德国等的军事对立存在着,但没有人会这么肯定的认为战争会爆发,而且会在今年就爆发。此刻的莫理循,内心里面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作为英帝国主义殖民者,他本能地会站在帝国主义的立场上思考和行动;另一方面,作为中国政府雇员,他努力想帮助中国政府摆脱政治和经济危机。做记者时,他利用《泰晤士报》向西方世界客观公正地报道了北京的“义和团事件”,认为一些西方传教士不尊重中国人感情是整个事件的重要起因,驱散了妖魔化中国的舆论迷雾。一九〇五年,他利用《泰晤士报》的版面,发动了一场遏制俄国影响的运动,促成了“日俄战争”,以至于当时的国际舆论界把“日俄战争”称之为“莫理循的战争”。这些都是他想努力帮助中国,让中国在减少列强干扰和影响下早日健康发展;所以,但现在看到袁世凯希冀的眼光向自己看来时,他只能开口说到:
“总统阁下,欧洲的形势确实很紧张,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垒也是越来越严重,上各月我还听英国的朋友讲,德国人已经在靠近法国的边境地区又增加部队。但是要讲到战争何时爆发,这一点上谁都说不准。我不清楚赵将军是从何处得到的情报,这件事对英国关系很重要,我希望能够和他面对面的交流一下,仔细了解一下这些消息的来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