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听到岗位分配,最后进会议室的那两位有些得意地笑了。其中一个说:“国和,我早就跟你说过了,我们俩肯定能进特稿部,都是参与重大新闻、重大选题、重大策划的采访,一发稿子就是最少半个版起步,有的时候甚至一个整版、两个整版甚至更多都有可能,并且经常是连续报道。不像那个什么‘民生部’,天天就到街头巷尾、旮旯角落,与那些大妈小市民打交道,采访一些无关痛痒、家长里短的小事、破事,稿子也一般也就三两百字,发在不起眼的位置,有时候就一两行字,顶多算个‘豆腐块’,我们都是有分量的‘大部头’!”自然,这位就是吴延康了。
两人的谈话无意中传到罗明的耳朵里,他心里咯噔一下:难道他们事先就知道岗位分配情况了?也就是说,他们肯定和报社的人很熟悉了,否则怎么可能提前获知信息?“那这次招聘还公正吗?”一个疑问冒出来。瞬间,罗明释然了,这个“人情社会”,认识个把熟人再正常不过,就算背后有什么暗箱操作,也是无可奈何的;这还走了正式的招聘程序,有的在背后一个电话就直接“安插”,很多人也是毫不知情的。自己作为一个初入社会者,作为这个城市的一个外来者,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任何门路,在这种谁也不能逃避的大环境和大氛围中,能获得这份岗位,就知足吧,也就无视了曾国和、吴延康这二人带有一些狂妄的笑。
和很多企业一样,除了领导层级少数中层干部外,报社一般都实行大办公室制,也就是把一个几十甚至上百、数百平方米的大厅分成若干个“格子”,也就是“工位”,每个工位有一把椅子,配一部电话(一般一个部门一个号,几部电话共用),三五个抽屉,很简单。当然,场地宽裕一些的,会把不同的部门相对独立起来,用一些屏风做个“隔断”,还摆放一些绿植装饰,场地紧张的就可能“将就”,只要有个座位就行。那时候,《楚安都市报》的记者写稿都是手写的,所以也就没有电脑、打印机一说,就整个大厅配置了一台传真机,用来记者接受自己“线”上部门传真来的新闻素材。
报社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记者们白天上班、编辑们晚上上班;所以,通常情况下,总编室白天空无一人,晚上是最热闹的;很多记者和编辑难得碰上面,就是记者之间也不是天天能见到,因为工作的大部分场地都在外面——采访都是在外面跑,回办公室就是写稿子,除非稿子的情况特殊或者晚上的采访活动要当晚成稿,否则记者交完稿子就可以下班回家了,剩下的事情都交给编辑了,自己该干嘛干嘛,烧烤撸串都可以。不过,有时候编辑对于稿子中有疑问的地方,还是会深更半夜打电话把记者吵醒的。
民生部的主任刘元是个年轻人,应该也就三十岁左右,但已经是《楚安都市报》的“老人”了。《楚安都市报》是《楚安日报》的子报,是顺应全国都市报蓬勃发展大趋势的产物,创办于1996年——在1996年前后,全国都市报异军突起,包括《华北都市报》《三河都市报》《齐秦都市报》《海外都市报》《大江报》等,杀入市场,搅动了整个报业的格局——刘元就是那个时候放弃国有企业的工程师职位,凭借心中的一团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