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扫落叶般的灾难。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宋军没有形成有效攻击之前,寻找三川口之战那样的机会,集中夏军优势兵力,尽可能消灭宋军有生力量,从精神上击垮大宋王朝斗志,而且,这个机会必须要尽快找到。

    可是,自宋军更换前线统帅之后,这样的机会几乎就没有过。

    延州的范仲淹小心翼翼,稳扎稳打。

    泾原的韩琦兵锐将勇,调度诡密。

    更严重的是,宋军在经过最初的被动挨打之后,已经过渡到有组织地进行局部反击,白豹城之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倘若宋军从根本上缓过神来,泾原、延州两路齐头并进、大举反攻,那久战的大夏疲惫之师,势将左支右绌,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

    然而,天不绝西夏,知延州范仲淹热衷于怀柔的战略方针,终于让元昊看到了可乘之机。于是,元昊投范仲淹所想,派当初被俘的宋军塞门寨主、内殿承制高延德赴延州,告知范仲淹,他有意乞和。

    范仲淹接见了高延德。此时,奉韩琦之命苦劝范仲淹出兵的尹洙,已经在延州呆了近一个月。但尽管尹洙磨破了嘴皮,范仲淹就是不肯出兵,这让和范仲淹、韩琦关系都不错的尹洙不由感叹:范公在这一点上可就不及韩公了,韩公说过,大凡用兵,当置胜败于度外。

    范仲淹坚不出兵,元昊又派人乞和。万般无奈的尹洙不得已返回泾原。

    范仲淹固执己见,满腔悲愤的韩琦不得不上书仁宗皇帝,接受这个无奈的事实,退而求其次:攻、守二策,臣兼程赴京面呈陛下,请陛下做最后裁择,陛下和两府大臣商议,只取攻策施行。若陛下决心下定,两府大臣也不改变主意,或许还有成功的可能。然而臣方归本司,却又横行枝节,陛下显然又心存疑惑,攻讨之说,诏书奏折比比而下。朝廷举大事、主大谋,理当坚如金石,没有更改余地,且应不时下诏激励将士,对惑乱军心者绳之以法,而现在却顾虑重重,认为出兵必然一事无成。况且鄜延路范仲淹意在招纳,不肯出兵,臣虽上书乞按原议,但如果朝廷强命他出兵,终究不是他的本意,将士得知,也必然会心无斗志。现在二月份已过去将近一半儿,署气渐生,进兵已变得更加困难。

    臣力主攻策,并非是年壮气盛、缺乏深谋远虑想侥幸求胜,贻误国家,而是认为:元昊据数州之地,精兵不过四、五万,其余都为老弱妇女,举族而行。我陕西四路军队,人数虽然不少,但因驻守于各个城寨,相对势分力弱,因此夏军首犯延州之所以能生擒二将、杀掠无数,根本原因就在于刘平、石元孙虽集中一路兵力抵抗,但总人数才9000人而已。去年秋末,镇戎之败也是如此,刘继宗等将领分兵接敌,不满万人,等援兵赶到时,敌军已得胜而归。

    现在的情况是:敌人常集中优势兵力,而我军总是兵力分散。朝廷内外看不到我军这个战术的失误,反而一味强调防守,导致敌人有恃无恐,屯20万重兵只守界壕,不敢和敌军交锋,中夏之弱,自古未有。退一万步,即使坚守,也从没听说哪个主张防守的大臣,能让防守变成最终取胜之道,长此以往,臣恐怕春失几座寨、秋陷几座堡,边防屏障日渐减少,大军士气日渐沮丧,而敌人乘此佳机,陡生吞陕右之心。再加上自兴师以来,敛集军需粮草,黎民早已不堪重困,而军费征敛,现在看来仍未有穷期。去年秋季收成还算不错,国家军费已是捉襟见肘,一旦发生水旱之灾,情况又该将如何?

    臣近日途经乾、泾、邠、渭等州,百姓乞求减放臣前时曾明令取消的科税,又有丝绢行十几家丝绢户,官府向每家配借钱七十贯文,亦向臣哀诉求免。国家费用来源已艰难到这种地步,然而战争是军国大事,转运司既没有别的办法,臣也不敢邀爱民之誉答应放免,怕因此使朝廷政策不一,给朝廷增加麻烦。但臣恐怕这样下去,一、两年的时间,国家经费就会日益蹙促,人情大骚,师老思归,再也找不到更替戍边的士兵。每每思虑至此,臣难尽言。因此,望陛下能省察群言之难一,为大事之当慎,知道这些不同意见已延误了出兵之期,同时诏令诸路置办军需,整训兵马,待初秋来临之时,若范仲淹招抚没有效果,则另派近臣,寻找机会。如下决心出兵讨伐,则求陛下再不可犹豫,圣旨降下之日,前方诸事已准备就绪,便可进兵。

    韩琦这封奏折,言辞中充满了悲愤、无奈、及对战争未来结局的担忧,但现在出兵良机已经坐失,只能待初秋再图进兵了。

    毫无疑问,韩琦和范仲淹,在对战争的认知上有着根本分岐。

    如果说范仲淹主张防守,是只看到了战争的具体表象,那么韩琦主张进攻,则不仅是看到了战争表象,而且也从更深层次看到了战争的本质。韩琦从根本上解剖了帝国被动防守的弊端,也阐明了出兵进攻、争取战争早日结束的内涵。

    尽管韩琦在这封奏折中,没有对范仲淹作任何激烈批评,但很明显,韩琦已经认识到当初推举范仲淹出掌西北战事,是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失误。韩琦不怀疑范仲淹对国家的忠诚,但却不能不悲哀于范仲淹和自己对战争认识的不同。这才向仁宗提出了“另派近臣”的要求。

    韩琦等待的初秋还遥不可及。

    而此时的元昊,却一面以乞和麻痹范仲淹,解除夏军延州一路后顾之忧,一面周密计划,制定出了集中夏军主力,全力对付泾原一路宋军的作战方案。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