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让林言郁闷的是首先找到他们的不是时溥的李师悦带领的人马,而是成德节度使王镕派出的博野军人马,这批人只有一千人马,带队的是成德军的骁将剪寇都团练使马珂,这些人大都是在乡间招募的民勇,大都是一些新兵。可现如今成德镇不如往昔了,兵力薄弱,节度使王镕年幼虽然是世袭的郡王和节度使,可周边的藩镇都对成德镇虎视眈眈。
其实早在德宗年间成德军对抗朝廷,成德军大将张孝忠以易州、定州、沧州三州投降朝廷,朝廷感念张孝忠的投诚之心,在易定沧三州设立节度使,赐号义武,也就是后来的义武军。从那时起威震冀北的成德镇就已经实力大弱了。
后来沧州另立节度使,易定二州依然称义武军。张孝忠本是奚族后裔,本名阿劳,和王镕的祖先没诺干同为成德军大将,都以骁勇著称。
张孝忠投降了朝廷,而没诺干在成德镇平定之后依然在成德军为骑将。并以骁勇获得了成德节度使王武俊的信任,被王武俊收为义子,所以跟着王武俊姓王。直到没诺干的曾孙王廷凑时,李唐朝廷才消灭了契丹人王武俊的后人在成德镇的割据势力,王廷凑乘机占据了成德镇。
朝廷正要发兵征讨,正赶上魏博镇、卢龙镇同时发生兵变,镇州、魏州、幽州三州联合,分明就是赵、魏、燕三个国家一般,朝廷也无奈他们,只得承认事实,封王廷凑为成德镇节度使。
之后王廷凑的后人一直镇守成德镇,王镕的父亲王景崇由于征讨庞勋有功,被封为常山王。本来在这种乱世之中王景崇想大干一番,扩充自己的实力,谁知竟然英年早逝,谥号“忠穆”。年仅十岁的长子王镕继承了常山王的王位和承德节度使的位置,如今王镕不过才十二岁而已,是以周围各藩镇都对成德镇虎视眈眈。
王镕年纪虽小,可他也知道如果能生擒黄巢定然是一个天大的功劳,可以让自己在成德镇的位置更加的稳固,可如果派出大军的话又怕其他藩镇派兵袭击,所以就派了博野军的一千团练兵来追击穷途末路的黄巢,希望能捡个便宜。
还别说,这个剪寇都团练使马珂也是一个人才,剿匪正是他的强项,他手下有一个小校名叫宋文通,年纪不大,还不到二十岁,可他从军已经有两年了,凭借骁勇善战和聪明才智得到了马珂的信任,现在担任骑兵小校,带领百十个骑兵为前哨,直奔狼虎谷而来。
宋文通到了谷口,并不冒进,他知道黄巢虽然只有数百人们,可剩下的这些人都是精兵,绝对不是自己这百十个人可以搞定的。所以他急忙命人禀报后队的团练使马珂,自己却守住谷口,并命人占领山谷两侧的山峰监视谷中动静。
而这时在谷中的林言也已经发现有人马到了谷口,远远的已经看到了大大的“唐”字大旗,只是不知道是哪路藩镇的人马。
林言命一名控鹤军的小队长前去跟唐军交涉,说明投诚的意图。宋文通一听,心里十分高兴,急忙应承了下来,并说大话答应一定替林言向朝廷进言,绝对不会亏待他们。
宋文通自己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校尉,哪里有向朝廷进言的本事,即便是他们团练使马珂也没有直接上书朝廷的全力,要说王镕有这个能力还差不多。
林言派去的那名小队长根本不知道宋文通是何方神圣,只知道对方答应的十分爽快,又看见确实是打的唐朝的旗帜,就回去向林言报讯了。
这时马珂带着八九百人马也赶到了谷口,与宋文通的前哨骑兵会合,宋文通提着的一颗心这才安定了下来。马珂听了宋文通的禀报,着实对宋文通夸奖了一番。由于怕中了林言的诡计,他们这一千人马不敢入谷,派人通知林言,让林言的人马出来。
林言倒也光棍儿,连兵器都不带,就领着五六百受伤的残兵出了狼虎谷,他见这批人不是时溥的军队,心里反倒放下了心。因为尚让正在时溥军中,如果投降时溥的话,定然会被时溥识破黄巢的人头是假的,黄巢妻子儿女的人头更是一点都不像,更瞒不过尚让这个老熟人。所以能够投降其他藩镇正合了林言的心思。
林言甚至想到,凭借自己的武功和能力,还有手下这五六百高手,就算是到了唐营,也一定能混出一个高官厚禄来,如果有一天有机会的话还能像其他将领一样发动兵变,占据个数州之地,做个割据的藩镇也不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