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那天陈峰从自己的田地里回来后,立即给了陈明些钱,让他负责买了牛和猪,派人给村里送了去。陈峰觉得自己就像下乡视察人民生活的干部,体验到了百姓生存的疾苦。平日里都是住在侯府,吃好喝好,出门有车坐,除了刚穿越来到大明时在王家村里吃了点苦外,陈峰比起这个时代的普通百姓来说,基本没吃过什么苦。
从宣府到京师再到开原,不管城市规模如何,至少都是在城里,从没真正到乡间体验过百姓的生活。昨天回来之后,陈峰却真切被感触到了:这些百姓才是真正的中国农民,朴实,敦厚,能吃苦懂知足。可是陈峰却知道明朝,尤其是明末,正处在一个寒潮期,寒冷的天气也许人还能挺过去,可是庄稼的收成却是逐年递减,靠种地吃饭的农民,即使再怎么勤劳,也无法保证丰收。
陈峰刚来大明的时候,就立志要扶助大明,出发点就是在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辛苦工作,他们勤俭持家,每年顶着赋税在艰难过活,可到最后还是被满清入关的八旗兵杀的血流成河,家破人亡。如果连他们要的那可怜的幸福都无法达到,那还谈什么扶助大明,谈什么振兴中华?
。。。。。。
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摆在陈峰面前,那就是想要保证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前提--足够强大的军备,强大到足以保卫国家,抵御任何敌人的侵略。陈峰很自恋的有种舍我其谁的感觉,仿佛保家卫国的重任,就压在他一人的肩上。
陈峰最初想要训练的三百私兵,只是作为个人所有的护卫队伍,一个类似于保镖团的组织。可是他后来慢慢琢磨,才发现了问题---编制散乱,下层军官:就拿开原为例,原来卫城的规格,有五千六百多的的兵员,除去赵诚这个名义上的守备,再除去他和李行洋这两个实际掌控者,往下就是五个千户、五十个百户、一百个总旗、五百个小旗。
看似五千六百人的队伍,管理起来很麻烦,平日里就靠这么六百五十五个各级军校管理着。正所谓一支部队的中下层军官,是这支队伍的脊梁,就好比真到了打仗的时候,鬼知道这个连那个排的在什么位置。你司令再牛掰,那时候也指挥不到自己的队伍了。
所以说,提高一支队伍里中下层军官的日常素养和独自带队的能力,再由他们去各自训练队伍,才是真正提高这只队伍战斗力和战斗素养的最佳途径。可是再看看这些所谓的中下级军官,不但人数配制不均匀,个人领导能力更是良莠不齐。通常一个冲锋,就是一伙一伙的吼着冲上去,这哪是正规军啊,除了装备精良点,和暴民造反有何区别?
开原在整个辽东来说还算好的,辽东在整个大明来说还算好的。。。简单的一看,就会发现原来大明军队的战斗力,或者说军体的整体单兵素养,低到了极点。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年倭寇几十人,甚至十几人,就敢攻打大明的县城甚至府城,而且还居然被他们打下了。。。
练私兵不单单是作为陈峰的直属警备队,更是为将来做准备。现在这么扶摇直上,已经做到了兵部员外郎这个二品的高位,一旦边疆起了战事,派去前线只会部队的话,就等于有了三百人的住准备充分的中下层骨干了。当初的大明京师军校,虽然也是这种性质的,可惜的是没有让陈峰来管理,除了挽澜司当年练出的第一批四五十来人后,现在已经成了官宦子弟混皇粮吃的所在了。
。。。。。。
“陈明,现在是农闲时节吧。趁着现在乡亲们闲着,你让他们去帮我干活,把我要的那块空地给我夯的平坦点,还有多造点农舍,全造大通铺的那种,要能住三百来人的规模”。陈峰拿出了一个荷包,里面装了大约六十几两的碎银子,对于那些庄稼户来说,是只多不少了。
陈峰走出后堂,来到后门外,看着陈明拿着荷包出去,顺便带着采购来的猪和牛,在几个家丁的帮助下往自己的耕地而去。整理那片自己相中的荒地以及建造农舍,是为了到时候找来了私兵后,不方便住府上的,就安排他们去那里住,以及有个小型的校场训练。准备好了场地,接下来就是准备筹集装备了。
从许贝森那里*三百把长火枪,以及三百把手枪样式的短火枪,只需要知会一声,就可以准备收货了,最关键的是陈峰还想派人去开原向李行洋去要个三百多匹马来。可问题是大富大贵去宣府接自己老丈人了,陈明又办不来这样的事,所以陈峰一时之间为这事愁的坐立不安的。
。。。。。。
“老爷,外面有一位丁大人求见”一个家丁跑进来说着。
“丁大人?有请”陈峰一时纳闷了,自从他当上这兵部侍郎的位置,照理说该有一大溜的官员来祝贺。可是不知道是受到叶向高辞职的影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