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一大早。
奉天殿。
临退朝之际。
众目睽睽之下。
心情大好的朱元璋,玉带都快套到脖子上了,朗盛笑道:“户部尚书出来!”
“微臣在!”范敏谨小慎微站了出来。
尽管皇帝现在的心情看起来不错,但前段时间天天被皇帝骂得狗血淋头,现在一听到老朱的声音,身子都要下意识打个哆嗦。
老朱如沐春风道:“江宁知县那边救济流民还需要十万两银子,你这两天尽快安排一下,把银子给他送过去,切莫耽误了大事。”
“遵旨。”范敏唯唯诺诺道。
文武百官再一次懵逼了!
在场的人谁不知道,上次送过去的十万两银子,转手就被他去低价买了太平府的良田。
这件事不仅在官场议论纷纷,就连在民间都闹得沸沸扬扬。
还没宠够吗?!
皇上你能不能有个度?!
你就这样宠着他吧!
就在满朝文武牙都快酸得掉牙之时,老朱又开口道:“朱瞳救济百姓有功,赏布10匹!”
又来!
送钱还不够,这会连做衣服的布也安排上了,是怕他冷着吗?!
满朝文武这会齐齐把目光投向刘崧。
希望这头铁的老头能赶紧出来让皇帝冷静冷静,不让继续酸他们了。
“把他给我……嗯?!”
这时,连老朱都打算让人动手了,但很快就发现不对劲。
刘崧居然没有动,眼睛半闭着。
……
退朝后。
刘崧谁也没有搭理,一个人坐着马车回家了。
满头白发的他站在大堂前,满脸的惆怅和不舍。
因为他已经打算辞官了,明天就要回乡度过最后的风烛残年了。
离开这里住了十多年的府邸,离开这个伴随他奋斗十多年的地方,有太多的不舍了。
但是不舍又能如何呢?
回首前半生。
年少时,家庭贫困,努力学习,冬天没有炉火,手已皲裂而钞录没有停止。
五岁时,他能背诵日记数千言。
七岁时,能赋诗。
十六岁时,在外地教书。
十九岁时,游南昌,有善赋者称十才子,见到他的作品,于是推他为榜首。
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考中举人。乡试报捷,他正在田中摘粟,怅然泣下说:“始二亲笃于训子,奈何今不及见”。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