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六十章陷入危机的美国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规模

    资本主义的工业**虽然起源于十八世纪的英国,但只有到了十九世纪南北战争后的美国才算开足了马力,并伴随着异常惨烈的‘繁荣-萧条‘的经济周期。其中,1873-1879、1882-1885、1893-1896期间出现了三次大经济危机,被称为十九世纪的三次大萧条。虽然在南北战争前,美国和欧洲都有过经济萧条,但那些萧条多限于地方,力度小得多,恢复得也快。而这三次大萧条,则如催枯拉朽、横扫整个国家经济,体现了资本主义正以其毁灭性的创造力或创造性的毁灭力转化着人类的生活。

    这一工业**的先锋是铁路。在工业化的英国和德国,一百英里的铁路大致能够满足货运的需求。但是在地大物博的美国,则至少需要一千英里。特别是美国向西部的迅扩张,没有铁路则只能如蜗牛般地缓缓蠕动。而1849年加州的掘金潮(netbsp;rush)和旧金山的诞生,已经使西进的人们急不可待。1862年,国会正式授予中太平洋铁路(netbsp;rai1road)公司从加州的萨克拉门托(sanetto)向东修建跨大6的铁路的权利;太平洋联盟公司(unionpanet)则获得了从内布拉斯加州东部的奥马哈(omaha)向西修建垮大6铁路的权利。随之而来的,是慷慨的贷款、联邦和州所授予的土地:每建成一百英里铁路,铁路公司就可能获得二百到四百平方英亩的土地。军用工程专家gre女i11edodge将军为此加入太平洋联盟,从欧洲移民中招募了大量廉价劳工,并以军队的纪律调动这支劳动大军,创造了日进十英里的铁路建设奇迹。中太平洋公司则招募了一万名中国劳工,修造了横穿内华达岩石山区的最艰难的路段,甚至不得不以日进八英尺的度挣扎。当这条线突破重岩、进入平原后,就和太平洋联盟展开了以铁路争夺联邦土地的激战。两家公司不惜修建了二百英里的平行路段,直到联邦政府命令它们停止竞争、把从东到西和由西至东的两条线合拢。1869年5月1o日,两条线在尤他州会合,西部从此不再是鞭长莫及之地。

    铁路改变了世界。跨北美大6铁路的修通,使丹佛、洛杉矶等一系列都市崛起,并把整个西方经济整合为一体。从科罗拉多到德州的大平原,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牛王国‘,其出产的牛肉不仅供应着美国东部的城市,甚至摆在了欧洲人的餐桌上。太平洋沿岸的木材,成了巴黎和伦敦家具的原料。西部出产的小麦、黄金,都成了国际市场上的主导。

    铁路**性地改变了工业规模,带动了大企业的崛起。在185o年代,美国一个大型纺织厂所雇佣的工人也不过在八百上下。但到了188o年代早期,宾西法尼亚铁路公司就雇佣了五万职工。当时经营铁路的,经常是退役的将军,因为只有将军才有领导这么大规模组织的经验。企业管理不断科层化、专业化。贫困移民童工出身的卡耐基,正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在这种管理体系中迅上升,24岁就掌管了宾西法尼亚铁路公司的西分部,并利用铁路和其所带动的其他工业对钢铁的需求,成为世界的钢铁大王。

    铁路整合了西方工业体系,把市场扩大了数倍甚至数十倍。此时企业的生存,就要以规模为基础。大企业的崛起,主要有横向和纵向整合两种手段。所谓横向整合,就是挤垮或并购竞争对手、在一个行业内获得垄断,保证利润;纵向整合,则是把从原材料到成品销售在内的各个关节都纳入一个公司的旗下,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方式降低成本。1865年,26岁的洛克菲勒从有异见的合伙人手中收购他们共同经营的一个小炼油公司,在叫价从5oo美元涨到725oo美元后终于落入他手中。二十年后,他由此展的标准石油公司控制了美国9o%的炼油业。

    这样迅的扩张,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泡沫。以铁路为例,联邦政府以颁授土地刺激铁路的修建,各公司在巨额利润面前恶性竞争,不惜制造平行的线路,赔本杀价,甚至不惜收买政客,雇佣间谍、打手,不择手段搞垮竞争伙伴。铁路大王netet一度吹嘘:‘法律?谁管什么法律。难道我们不是已经获得了权力?‘更重要的是,铁路的修建需要巨大的投资,纽约股票交易市场吸纳着美国和欧洲的资本,源源不断地向铁路输血。一旦现铁路修建过剩、各公司在恶性竞争的价格战中丧失了利润,所崩解的就不仅是铁路泡沫,而且是股市泡沫。繁荣-萧条的经济周期不仅前所未有的猛烈,而且一来就是全国的规模

    其实,对于拯救经济来说,富兰克林?罗斯福并不比胡佛更有什么灵丹妙药。胡佛有着完美无缺的品格和业绩,也具有卓越的远见。面对危机,他所采取的‘反周期‘政府投入,显然为罗斯福的‘新政‘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可惜,孤儿出身的胡佛,性格上木纳寡言,甚至不屑于竞选。所以有历史学家称:胡佛对民众有巨大的同情心,也有明智正确的措施,可惜他没有把这些表达出来。与此相对,罗斯福则是个卓越的演说家、公共关系大师。他一进白宫,就废掉胡佛习惯的七道大菜,吃起十九美分的午餐,要与老百姓一起勒紧裤腰带。这种作秀,对于贵族出身从小养尊处优的他来说并非易事。作为总统,他召集了近千次记者招待会,并设立了著名的‘炉边谈话‘。他利用刚刚普及的收音机对选民说:‘我的朋友,我要告诉你们最近几天我们都作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作、下一步要怎么走。‘在历史上第一次,老百姓觉得总统定期会到自己的家里来和自己聊天、汇报工作。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他们觉得总统是自己的总统,站在自己这一边。

    从1933到1935年是‘新政‘初期。罗斯福对应付危机并无把握。他告诉助手们要反复试验,一招不灵再试一招,关键是要向人民显示政府有所行动。在他就职演说后第二天(1933年3月5日),他宣布关闭银行四天。为了减少恐慌,他把这四天称为‘银行节日‘。3月9日,他推动国会通过银行紧急法案,使健康的银行重新开门营业,并接受联邦政府的支持,不良银行则交联邦政府整顿。3月12日,他在‘炉边谈话‘中向老百姓解释了自己这样做的理由。结果,当第二天银行开门时,不仅疯狂挤兑的现象没有出现,存款量反而出了提款量。随后,他对最高到25oo美元的银行存款提供联邦担保,并于次年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以规范股市,逐渐稳定了金融市场。

    不过,他重振经济的计划则并无明显效果。最有意义的改革,还是在第二次‘新政‘中出台。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1935年被国会通过的‘社会安全法案‘。该法案对退休的和突然失业的人提供了基本的保护,不仅使人有了基本的安全感,也保证了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能力。这一法案的通过,象征着美国政治价值的根本性转变: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社会契约,取代了自由放任时代自助、个人责任的原则。这一政治价值,也随着罗斯福以压倒优势获得连任而被美国人民所肯定。

    从1933年到1938年,‘新政‘持续了五年,从来没有使美国走出大萧条。真正让美国走出大萧条的,还是二战:战时经济充分消化了美国过剩的生产力,长期两位数的失业率一下子变成了零。不过,‘新政‘毕竟挽救了资本主义。希特勒的德国,以巨大的政府投入迅走出了萧条。从1933年到1939年,因为巨大的政府开支,德国的国债增加了四倍;美国同期的国债仅增加了5o%。德国到了1936年就走出了萧条。可惜其政治代价是法西斯的崛起。意大利也上演了大同小异的故事。‘新政‘虽然一度在‘罗斯福衰退‘中险些翻车,却并没有背离资本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