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之眼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人死如灯灭,非常唯物的一句话。看似无情,但这话却恰恰客观的影射了死去之人生前的价值。但真的人死如灯灭,消失于渺渺么?这其中大大有得斟酌!

    仔细想想,人一生尽管有各自不同的林林总总的生存形态,但归根到底,人的一生中不过是以精神与物质的追求成为人类生存的唯一的两种获取价值的手段和形式。若进一步对人类的行为进行思考,则应该会发现,其实人类所有的行为的终极目都是殊途同归,即:人的所有行为都不过是为了追求精神愉悦的一生。而两种形式的不同则是因为,有的人直接追求精神的愉悦;有的人则需要通过物质的表象而来取悦于精神、获得满足。是什么导致精神愉悦呢?导致精神愉悦的唯一的意识:不过是“价值”在思考者眼中,价值是存在于自身内心的;在物欲追求者眼中,价值是别人赐予的。价值在即时存在的个体眼中则有两种,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而价值在历史的眼睛里却只有一种:精神价值。而在后世对古时各式的缅怀中,精神价值永远是他们对前人文明崇拜的唯一理由。(思路,推论相承)

    历史上曾有一些著名的以各式吝啬闻名后世的人物,其对物的占有欲可谓空前绝后。但在对其发掘后,才发现其对物的强烈占有欲望其实也不过是通过物的外在形式获取而延伸至感官的触摸从而达到心灵的快感,继而上升到精神上的高度愉悦。在这其间,物的占有仅仅是其精神高度占有的一个表象,所谓的物的价值必须要在本体不灭的情况下才能存在价值。这话在何时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攻击理由使其成为靶子,毕竟在过去及当前或未来,对物欲的占有将是绝大部分人们生存的唯一理由。至此,也似乎只有对物的占有才能达到人类精神的高度愉悦。我以为未必,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得以自由运用任何种类的力量便是幸福”物并不是人类世界的终极欲望,但物却永远是人类通向心灵自由的唯一屏障!

    相反,在今天仍能为我们耳熟能详、引其言、思其论的等等先贤,则对物欲的态度淡泊如水,常以淡泊名利而三省其身,其最后在身逝时更是以其精神文明传诸于后世,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所以,更早有先哲突破物的假象,而潜心钻研于人类精神世界,力求解读未知,阐述已知,追求摸索人类完美发展的终极形式并在其中获得高度的精神愉悦,视自己开启人类心灵的财富为生存的唯一价值。并最终精神永存,成为后世之人精神的指南,成为人类文明中真正的宝藏。

    这样似乎就可以这样定论:人的一生是精神活动的一生,那么人的价值只有一种,即,精神价值;同样,人的价值也是通过其精神对当时与后世的影响而得以体现。人的价值和其本体的存在不成正比,人的价值与物获取的多少没有关系。这大概就应了常说的“精神不灭”也见证了古人的“死有鸿毛与泰山”之说。亦应了亚里士多德说的“持久不变的不是财富而是人的品格”

    死亡对心智力低下的人意味着犹如灯灭,因为所有通过物质获取的精神愉悦的本体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