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像刀子一样存在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记:我们是驴,利欲则是蒙在我们眼睛上的一块红布。

    这是一个正在走向事物同质化的年代,一切事物的发展都以欲望为口实,而津津有味地创造着、复制着、克隆着整个世界,许多人试图在形式上和上帝一争高下。在此风潮中,有的人满足着,有的人迷失着;满足的人在其满足的瞬间过后却觉得内心越发的虚无;迷失的人却在思考因不能满足而几番怀疑自己、愤恨别人。不一样的结果却是同样的迷茫!

    人们每天在太阳下面,机械地游刃于冰冷的大厦里,遵循着一个个圆圆的轨迹而运动着,没有自我,莫敢自拔!在些许的游历之后,已不复当年的“小菏欲露尖尖角”的激情。eq当道:我们都是披着羊皮的狼,又或是披着狼皮的羊,谁能看清自己,谁又能看清谁呢?!

    欲望像野火,时刻欲燎原。似乎从开天辟地起,黑夜就注定是真实与放荡的最佳载体。虽说没有了太阳,但体温却莫名地攀高不下,似乎是惯性给予的能量,似乎是太阳的光芒给予的能量,由此繁衍了无数宣称驶向极乐世界的船。小船们的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有个统一的名字,叫:诺亚。

    这是一个新近舶来的小船,名字很酷,叫:“loft”“什么?名字叫阁楼么?”“不,不,那是中国人的英文译法儿。在国外,这个英文早已摆脱了阁楼的概念,人们给loft的定义是:人们对流水线产品的反叛性思维和追求个性化表现的产物。按照现代人的做法我可以向你介绍得再直白些:在废置的工业时代的工厂里,用自由的无间隔生活空间体现一种纯粹自我的生活方式,即:废除所有的既定空间规划,厨房、客厅、卧室、洗手间,在一个空间内混居”“我靠,真cool!有个性,我喜欢。我就喜欢自由,我就喜欢cool。”

    当几篇介绍小船的软文及图片在城市里时尚媒介里刊出之后,loft的小船拥满了红男绿女。软文如下:

    “关于loft的记叙,我们从上世纪40年代的纽约开始。

    在那个战后复苏的时代,前卫艺术家和设计师把目光直逼城市内外的‘废墟’,在那些旧厂房中移植并培育出不羁的性格。最初的改造,用于逃逸喧嚣,并容纳生活。由于财力原因保留那些裸露的构件、管线、横梁、砖墙竟然幻化出迷人的味道。当安置在滑轮车上面的床和带有轮子的家具成为经典的符号时,loft,已在时光的轨道上树起耀眼的坐标:

    50年代的纽约艺术家喜欢扎堆,loft是他们的精神领地,夸张、另类被层层推进,除此之外,还略带有卫道士般严肃的表情;

    60年代,流浪乐手和现代艺术家们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栖息的方式,loft是他们的巢穴和堡垒,可以无限放大他们的颓废与叛逆;

    70年代,中产阶级被另类文明与现代文明和谐共生的景象吸引着,这时的loft不再是边缘概念,它已被引入城市的主流范畴;

    90年代,新贵阶层主动与其亲密接触,loft与经济地位及社会认同紧密相连。成就所费不菲的成活方式。

    现在,loft仍旧是一种状态,一种象征,一种充满个性的状态和象征”

    我靠靠!就这么不愠不火的一段文字,却将整个新美国精神概括了个遍,其中有些再过一万年都是最时尚的词汇,如:精神、颓废、叛逆、音乐、艺术、文明、新贵、个性、状态等被轻轻嵌入其中,没有脑黄金似的叫嚷,却更使得这个广告将概念玩得分外妖娆,宛若一场天雷勾地火,将尘封在沟壑里的蓄谋已久的5000年的“自由”释放

    在这段文字里俨然这样地表诉着在loft:“这里有艺术;这里有文学;这里有自由,这里有个性,这里是美国,这里最富裕的东西是‘欲望’。”唉!能不拥挤么?这文字写的分明就是:“如果你不来和我靠近,你就是个时代庸俗透顶的走肉行尸。”

    他的领带已褪到了雪白衬衣领口的第二个扣子下,领带飘逸的部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