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父亲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我的父亲是地道的农民,现在六十多了依然种着两亩贫瘠的山地。山地靠天吃饭,自然不能保证丰衣足食,外出务工挣钱补贴家用就成了农村人经济主要来源。父亲很能干,人老实。这是村里人给于父亲的评价。现在我想写写父亲,却不知从何下笔,林林总总塞满记忆的父亲总是与干活分不开。一直到现在,父亲还是在干活。六十二岁的老人了,依然在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干,像一匹衰老的黄牛。就是最近,父亲的耳朵突然不好了,另一只耳朵早在二十年前就聋了。他在电话里大声的跟我说话,很着急的样子。父亲来了张店,我带他去看耳朵,他一个劲的大声说,如果不干活,也不稀看了。这不还干活啊!领导安排活也听不见,咋干啊!我只是不住的点头,因为跟他说话必须趴到他耳朵上喊,费劲,干脆不理,心里却升起一丝苦涩的兴奋——父亲终于在家安稳稳歇段时间了。我带父亲看完耳朵,拿了药,已是下午,我提出让他在我家住一晚,明天再走。他执意不肯,就匆匆回去了。

    父亲回家第二天又到工地干活了。又过了几天,打电话来,高兴地说耳朵回复到以前了。听到他高兴的声音我也舒畅,之余却夹杂着一丝遗憾——他又不能歇歇了。几十年劳动惯性,使父亲控制不了自己,在他的人生价值观里,人身体好好的没病不干活,那就是懒惰和不务正业。当然,父亲这是给自己的价值评判,我认为也是他自己给自己的动力。父亲也不是不明白事理的人,他能正确看待身边那些经济条件好而整天在家闲的主,但他不会羡慕。他能正确面对现实,负起自家庭的责任。写到这里我就在想,父亲这一生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任劳任怨,是一种怎样的动力呢?

    当然养育了两个儿子,维持着家庭这只小舟,能正常运行驶下去,是主要的。但是,在我潜意识里,我隐约感到还有一种动力一直存在着,并时常鞭策着他,这应该属于心灵上的动力。也许是连父亲自己也未必理得清的一种情绪,驱使着他马不停蹄地干活,唯恐落了后。这种内心的原始驱动力是什么呢?我想应该与父亲的身世有着微妙的关系。还是在孩童时,村里的大人曾对我开玩笑,说我不姓段,姓杨。那时我还小,自然不去在乎这样的玩笑话,也从没问起过父母。直到有一天,当我看到爸爸手里握着一张信纸,抱着脑袋哭的呜呜有声时,我才知道我的家里有我不知道的秘密。当时我爸在哭,旁边站着村里的会计。会计是请来读信的,因为我父母不能把信完整的读下来。娘坐在炕沿上,像是跟谁赌气。母亲看到我,冲我直摆头,示意我出去。于是,我就出去,到了隔壁我的屋里去。那次冒然的闯进,使我记住了父亲的哭声,一连几天,那样显得有些夸张的哭声震撼着我年幼的心灵。我从没有听过父亲的哭声,所以我有点害怕,害怕从此后,这哭声会打破我那虽然清苦却温暖平静的家。果然,过了一段时间,母亲告诉我,家里要来客人。说过几天家里要来两个远方的姑。我听了也就当耳狂风过去了,跟往常一样在外边到处疯玩。忽然,一天下午,我爸爸挎着我家那个最大的筐子进了家门。他费力的把筐子放到屋门口,我奔过去一瞅,好家伙,满满一筐焦黄的面瓜。我惊喜的拍着手跳了好起来,伸手拿起一个瓜,用力的闻着,一股香甜的气息瞬间浸透了肺腑。能吃吗?我看着爸爸问。父亲用粗大的手抚了抚我的脑袋骄傲地说,买来不吃做啥。听了这话,我内心的喜悦是无法言说的,那一刻,我感到我有一个好爸爸。我在啃瓜时,父亲已进屋,跟母亲在商量着什么。我感到好奇也走了就去。就站在一边听。母亲说,这个亲,我看认不认,也没啥意思,都三十多年没联系了。再说老人都不在了然后,我就看到父亲低下头,沉默着,心事重重的样子。过了一回母亲又说,反正是你的亲戚,认不认在你这时,我看到父亲扭过身子,用手背摸眼睛。母亲突然提高声音说,哭啥哭,守着孩子也不闲丢人!再说,你父母在世时,咋没想起来认你?为这样的父母哭值得?还有你那两个姐姐,现在突然来这么一封信,啥意思她们,是显摆嘛!咱是穷,但也不稀罕这样的富亲戚!你厂长也好,工人也罢,与俺啥关系,老人活着时不认,死了倒开认亲了母亲嘟嘟囔囔时,爸爸早默默走到一边了。我看着手里啃了几口的面瓜,这才明白它用来招待亲戚的。

    第二天一早起来,父亲就叮嘱我,见到两个姑要叫姑,要高兴。果然快中午时分,父亲领着她们来了。我愣愣地站在一旁,怯生生地看着这一帮陌生的人。两个高个子女人同时奔过来,用手抚摸我的脑袋。印象中两个姑都是高个子,说话挺快,脸上堆着笑,有一个还烫着卷发。我的两个姑给我带来了两个姐姐,两个姐姐看上去都是大人了,高挑的个头,穿着漂亮的裙子,笑容甜甜地。他们在一起说的什么,都不记得了。午饭后,我的父母、两个姑、两个姐姐,还有哥哥,一大帮人走出家门,在村里的街道上随便走了走,又回到了家里。然后就大人们坐在屋里说话,我们孩子们就在吃面瓜或在天井里玩。下午,她们就匆匆回去了,怕晚了赶不上车。两个姑就来过那一次,爸爸也礼节性回望过一次。接下来是春节。姑临走时说过春节再来的,到了春节前只收到一封信,信上说,她们那边很忙,脱不开身。爸爸找人回了封信。一年里那边来了几封信。哥哥也能读信了,信很短,总那么寥寥几句,内容一律是忙,没时间来,附带着几句问好抱歉的话。最后一封,爸爸没让哥哥读信,随手扔到火里烧了。以后,再没有收到那边的信,我们家也对于认亲这件事不再提起。

    两个姑从我家走后,留下了两张全家福,照片是彩照。两个姑父穿着容貌都很体面的样子。从照片上看,我们家与他们家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不知父亲每天看着照片有何感想,不过,我倒听到母亲抱怨地说过一句话,这样的亲戚我们高攀不起。两张照片并排镶在相框里,一直挂了几年,不知在哪一年上,相框连照片一同不见了,取代它位置的是一张毛主席半身照的画子。这样,我就知道了我家的秘密,不过是爸爸的身世:我爸本姓杨,不姓段,爸的家乡在淄川而不是临淄。我所知道的仅此而已,一直到现在,我从没跟父亲谈起过他的身世。因为我不想再次触及他那结痂得伤疤?而同时我也会回自问,父亲有没有伤呢?我知道父亲在几岁时就跟着爷爷生活。对于一个记不得父母脸孔的孩子来说,对父母有没有依恋和爱呢?如果没有,那又何谈伤心和恨?就像从没有在故乡生活过的人,那不是他正真的故乡。故乡是什么?故乡是与你朝夕相处的人,故乡是养育过你的土地,是滋润过你生命的水,是升腾在你生命里的袅袅炊烟,是留着你的足迹与身影的沟沟坎坎,角角落落故乡是属于你朝阳和日落,故乡是你走过的童年与少年的温柔乡,故乡是连接着生命与理想的脐带所以,爸爸的故乡是从小生活过的属于临淄的一个偏僻小山村。

    实际上,我何曾进入过父亲的心灵腹地?我真想问问父亲:在艰难坎坷的生活之余,你有没有想起自己的父母和姊妹?有没有感到生活对自己的苛刻和不公?当疲惫的太阳落山,饭后的你坐在天井的槐树下点燃了一根劣质香烟时,我想知道你默默的眼神里流入出的忧伤是来自何处?我无力去揣测父亲的内心的感受,他也从没有向我们表露过自己的抱怨和忧伤,我想他选择的是默默地忍受和转化。当他完成了由命运的苦楚转化为一种对家庭的付出和爱时,他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重建。

    爷爷去世后,父亲成了户主,肩负一家四口人的胆子。因为在家族中爸爸是外来的,要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