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催眠”到底是个啥呢?(5K,还是好难受......)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现有知识和其他记忆会干扰新记忆的形成,从而导致原有记忆的部分错误或完全错误。

    有研究显示,可以通过暗示来诱发错误的记忆。(记忆其实一直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个人经历等会导致某些记忆变得更加强烈和生动,也会导致某些记忆变得扭曲,在个别情况下会合并新的信息或经历更改原记忆。

    错误记忆的情况其实十分常见,比如你怎么都记得钥匙在桌子上但其实找到的时候在衣服口袋里。)在催眠过程中有可能体验到十分生动的幻觉,如果没有经过正确的操作,这些幻觉可能会影响扭曲记忆或生成新记忆。

    认知心理学实验中,研究员可以使人们相信他们记得实际上从未发生的事情,即植入虚假记忆,相关著名研究有商场迷失实验。(如果感兴趣之后可以写一篇关于记忆的文章)

    Q12:被催眠是什么感觉?

    A12: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大多数催眠者使用放松程序,所以人们常将催眠和放松感联系起来。不同的人对于放松有不同的感受,有感受身体部位很沉不能移动的(比如我)、有感觉身体有漂浮感的。心理上也有不同的感受。

    这部分我的亲身体会是感觉精神高度集中,能够听到和感受到十分细微的声响和变化。一种清醒的恍惚状态。(词语匮乏了...)能够轻松得到非常生动的想象场景并且和梦境不同有很丰富的感觉。(我敏感性比较高属于想象力丰富的那群人。)这种体验十分从心所以只能描述个人体会。

    Q13:我会不会陷入催眠状态醒不过来?

    A13: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有人会陷入催眠状态无法醒来,最糟糕的状况就是从催眠转入睡眠然后走完时间白白浪费了心理咨询费...大多数情况下被催眠者在一段时间没有接受到建议后悔自发清醒,高催眠易感性者所需要的时间长一些。

    Q14:当我从催眠中醒来是不是会忘记期间的记忆?

    A14:人们通常会记得催眠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但是失忆的状况也曾在极少数的情况下发生。无意或有意引发的催眠后遗忘会导致被催眠者忘记催眠之前或期间发生的某件事或某个信息,但是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和暂时的!(忘记数字和忘记名字表演,那个效果只能保持很短时间。)

    Q15:催眠可以帮助警察,比如让受害者记起犯罪场景的具体细节?

    A15:虽然催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记忆力,但是已经被媒体大大夸大其效果。催眠并不能帮助证人完善细节。与之正相反,因为催眠在记忆中的修改作用,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法庭不接受由催眠辅助得到的记录。

    Q16:催眠可以很快实现治疗效果么?

    A16:催眠效果受几个因素的印象:被催眠者的催眠敏感性、催眠者的能力以及待处理的心理问题或医疗问题。通过一次催眠减轻痛苦的可能性肯定大于一次催眠之后从PTSD里康复的可能性。

    当然也有一些可以通过催眠快速实现效果的情况,亲身体验,被催眠后修改关于苦瓜的感受。当时结束后半天吃苦瓜是甜的...即使第二天重新吃还是苦的但是对于苦瓜的抗拒感已经没有了。从以前完全不能碰苦瓜到现在愿意吃。(本人属于催眠敏感性高的那部分人)

    Q17:NLP是什么?它和催眠又有什么关系?(之前貌似还挺流行的)

    A17:神经语言程序学NLP(Neuro-Linguistiing,不是人工智能领域那个NLP),首创于1970年的美国,NLP的发展源自它的创始人对精神疗法和人类行为的兴趣。这个系统自己发展出了一套旨在促进个体发展的技术,其中很大一部分技巧来源于一些十分成功的催眠治疗师。

    两个创始人在催眠技巧上也精通。基本上就是个由催眠师发展出的成功学,只不过目前在国内发展的不错。NLP学说从未在科学性上得到证实,美国主流心理学界也从来没有承认过它的地位!

    我将我能想到的问题都做了Q&A,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关于催眠的疑问我可以在留言回答,如果问题有很多我会集合起来写个Part II来详细回答。接下来是关于催眠理论的简单介绍。

    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家和临床医学家提出了各种关于催眠以及其现象的解释模型。20世纪关于催眠的两种主要理论流派分别是“状态(state)”理论和“非状态(non-state)”理论,也有一些理论试图综合两种观点。状态理论一般使用催眠易感性(hypnotizability),非状态理论一般使用暗示感受性(suggestibility)。

    先介绍非状态理论。非状态理论根据简单的心理学原理来解释催眠。它不将催眠视为意识变更所致,而是试图用社会心理学来解释问题。非状态理论认为,被催眠者在催眠状态下的体验来自于被催眠者的期待心理。

    这种期待倾向于认为催眠建议的执行不需要积极的计划和努力,即这种体验来源于归因错误。简单而言就是人们期望某事或某情景不需要耗费精力主动为之,并决定响应催眠者建议时,这种催眠体验就会出现。被催眠者会遵循催眠者的暗示并体会到内源性的自发行为,然后将其归因为外因(催眠者)。

    另一方面,被催眠者只是被动执行由催眠者所定义的情景中的任务。非状态理论有时使用策略角色扮演(strategient)的概念来解释个体如何将想象、想法和感受转化为经验和行为。这个理论认为催眠效果和被一个好小说和好电影吸引并代入其中时的体验效果类似。催眠者对催眠建议的响应是正常心理过程(比如期待)的产物。(感觉就是催眠者带着被催眠者跑了个体验超好的团...)

    在来谈谈我站的状态理论。状态理论首先要介绍欧内斯特-西尔格德(Er Hilgard)。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他开发了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这是个半路出家的真大佬,本科是伊利诺伊大学的化学工程学位,然后转向心理学并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是美国心理学会历史上最有名的主席之一。2001年去世,享年97岁。

    西尔格德的新解离理论是经典的“状态论”理论。在心理学中,执行功能(exe)是常见的大脑工作模型。(有机体对思想和行动进行有意识控制的心理过程。)一般认为执行控制系统(ECS,exetrol system)这种认知系统控制其运作,大脑的执行控制系统(前额叶,沉默的羔羊结尾里汉尼拔吃的那一块)负责自我控制、道德判断和注意力方面的规划、组织和排序行为。

    此理论认为催眠现象源于控制系统的解离。认为催眠引导将执行控制系统的功能分成不同的流向。催眠建议作用在解离的那部分ECS,被催眠者可察觉到建议的结果,但无法察觉到建议执行的过程。因为催眠建议改变了执行控制系统,影响了执行功能本身,所以在催眠过程中出现了运动控制改变、认知和记忆扭曲,幻想被现实化等现象。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西尔格德认为在催眠影响了执行控制系统后,在大脑中产生了一个所谓的“隐藏观察者”。也就是说被催眠的人可以观察到自己的疼痛,但是不会自觉地遭受到疼痛。处于催眠状态的人经历了意识分流或者意识分裂,其中有两种不同的心理活动流。(双核处理器!)

    当被解离出去的意识流响应催眠者的建议时,另一种意识流在意识之外处理信息。描述一下就好像将一个人的意识分流成了两股,一个去体验疼痛,一个在催眠者的建议下只看另一个意识流关于疼痛的体验报告...注意隐藏观察者这个现象是有争议的。(魂和魄...第一次看到这个理论我想起来)

    最后再次提醒!催眠不能控制别人!催眠不能控制别人!催眠不能控制别人!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