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0章西北烽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二庆示年正月。朝中讲行了一系列人事调整。度支侍郎杜丫比为黄门侍郎,礼部尚书许敬宗授紫金光禄大夫,刑部尚书崔义玄为紫青先,禄大夫,大理寺卿王玄策改任户部尚书正议大夫,鸿驴寺承黄飞鸿改任度支侍郎,左拾遗段宝玄任大理寺卿,御史中承袁公喻任左拾遗,侍御史王义方任御史中承,尚药员外郎蒋孝章进郎中令。

    又:门下令崔敦礼为太子少师,中书令麦仲肥为太子少保授紫金光禄大夫。

    以太尉长孙无忌为主,太常博士肖楚才、国子监承徐波都为辅,修订唐礼。凡武德、贞观、永徽年间礼仪冠饰等皆须重新修订。

    春三月,一骑快马风驰电掣般驰骋在刚有些泛绿的西北茫茫荒原上。马后荡起的烟尘如同一条黄龙一般翻滚而去。

    马上骑士身穿号坎,身后斜背着一节火漆封口的竹筒,胸前背后各有一个斗大的驿字,昭示着他是一名送信的驿卒。

    这名驿卒不惜马力地挥鞭驱策着坐下已经口泛白沫的坐骑,看的出来他身后背着的竹筒里的文件非常重要。

    渐渐远处出现一座小镇,驿卒更是打马狂奔,目标是一处飘扬着一杆同样有着驿字旗幡的地方。

    这里是设在小镇上的一处小小的驿站。原木搭建的栅栏正中是一个,同样原木搭建的一个拱门,门前几支早开的野花随风轻摇。那杆随风招摇的旗幡就是竖在这个拱门的一边。被栅栏围起来的院落里坐北冲南一字排开的三间干垒茅草房干净整洁,西北角上的一间马厩里,两匹骏马正在安静地吃草。

    驿卒骑马冲进拱门后。大喊道“八百里加急军情,八百里加急军情。”马蹄无情地踏在随风轻摇的野花上,几片破碎的花瓣随着马蹄带起的疾风飘荡起来,缓慢地飘落在黄土与黄沙混合的地面上。

    驿站正中的房间里奔出两人,一个与送信驿卒同样打扮的小伙子接过这名驿卒递过来的火漆封口的竹筒,撒腿奔马厩而去,另一名驿承打扮的人拉住这名驿卒的马缰绳,把驿卒从马上掺下来,扶着他回屋休息。

    那名接过竹筒的小伙子,从马厩里拉出一匹快马,把竹筒背于身后翻身上马,打马扬鞭,冲出驿站,向着东南方向绝尘而去。这是八百里加急军情,他必需要用最快的度把这节竹筒送往下一个驿站。这类似于接力赛的传递方式,就是古代传递消息的通讯手段。

    十几天后,这份被密封在竹筒中的八百里加急军情就摆在了李治的书案上。

    这份军情是剑州刺史西羌领冻旧写来的求救文书。言:三月初,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结兵二十万突袭剑州,剑州所辖控弦之士不足五万,剑州危在旦夕,请求皇帝陛下天兵平乱。

    三日后另一封从西北来的紧急军情又摆在了李治面前,是疏勒州都督沙枕诺的奏章,言:剑州已经被西突厥吞并,刺史冻旧身亡。金满州刺史处月部酋长珠邪举州叛投沙钵罗,西突厥大军已经进逼疏勒州与弓月城,恳请朝廷火兵救援。落款赫然是三月十五日。

    这一前一后两份奏章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也就是说西突厥在十天内连续占领大唐新设立的两个州郡后并没有卑止进攻的步伐,而是在继续南下的途中。

    这不是摆明了挑衅大唐领袖地位的举动吗?这下李治大为光火,紧急召集所有宰相级大臣于太极殿商讨此事。

    这种事情也没什么好商讨的,一致通过:揍他这个不知死活的家伙个生活不能自理。但如何揍他却有了分歧,长孙无忌与老臣韩缓、来济提出调洛阳留守程知节回京,动用京城卫戍部队与安西都护府府兵联兵进剿,把阿史那贺鲁捉回长安作人质,这是大唐一贯使用的手段。

    麦仲肥却知道,大老程就是栽在进剿西突厥一战中,致使本应圆满的一生,最后在这一战中以畏敌不前,私分财货为自己本应光辉的一生画上了一个羞耻的句号。而且麦仲肥也知道这一战将是西北乃至整个草原上的最后一战,此一战结束后,整个草原上将没有了大的战事。

    因此他提出:京城出兵劳师远征,且耗费空靡。何况捉阿史那贺鲁这老头子回长安作人质用不了多久那老头一死,西突厥依然是个麻烦事。与其这样不如一举荡平西突厥,效薛延陀例,灭掉所有头人贵族,划地自治移民进入两厢杂居,逐渐同化,成为大唐与西亚的缓冲地带。有了漠南的经验,麦仲肥相信只要所派人员得力,并按照自己的部署逐步进行,绝对用不了十年的时间,西突厥的地区也会出现和漠南、漠北草原一样的络果。

    汉民族的融合能力十分惊人,但当自身强大的时候却根本不屑去融合其他民族,而是将其他民族作为猎物对待。

    这在李世民执政时期情况比较好,这都与李世民那句“自古贵中”分不开,李世民死后,以后的统治者依然延续着李世民的这种理**,一直到李隆基倦政,重用儒生治国,华夷之防被再次提出,以至于出现杨国忠逼反安禄山后突厥人,本名扎浑山史思明突厥后裔,本名翠干,致使生安史之乱,之后又错误地进行了民族清洗政策,偌大的唐帝国一下子缩小了一半有余。

    历史上汉族的每次民族大融合都是作为战败一方被迫进行异族融合同化,本民族所具有的先进性完全得不到应有的结果。

    五胡乱华时如此,元、清时也如此,而由此带来的屈辱,却更加加深了华夷之防,在这种骨子里带着的自傲情绪指使下却从不在自身政策上找毛病。其实真正的汉族在五胡乱华后已经基本不复存在,所以史学家称隋唐以后的汉族为后汉族。再加上元、清两朝后,我们这些户口本上写着汉族的人血管里的血里究竟还有多少纯正的汉族血脉已经成了个谜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