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9章安市城攻防战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的铁桶一样。唐军连战数日,死伤无数,居然毫无进展,依然被牢牢地阻挡在了安市城下。

    此时,刚刚归降,感觉应该是自己有所表现的高延寿,凭借自己对这里地形的熟悉给太宗皇帝献上了一条可以快速结束战斗的计策。留下部分兵力继续围攻安市城,其余主力则绕过安市城开始向前推进。高句丽国内因十多万大军刚刚溃败,已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沿途的各小城镇根本无力再组织有效的抵抗,大军可迅速推进,并从夺取的各城中取得补给。同时,防守空虚的都城平壤是无法坚守的,可轻松攻下。

    高延寿这条计策可谓毒辣,而且绝对是条妙计。得到了当时绝大部分随军官员的赞同,他们纷纷提出趁高句丽大败之际全力进攻,渡过鸭绿江直扑平壤。江夏王李道宗更是主动请缨,要求率五千精兵首先杀向平壤,不破不还。

    然而,就在大家情绪激动,纷纷磨拳擦掌之时,长孙无忌却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他认为“趁他病,要他命的做法固然好,但是天子亲征不同于普通战争,不可以心怀侥幸,更不应该冒险。唯有把沿途的城市一个一个地攻打下来,杜绝被夹击的危险,最后再进攻平壤,方能确保万无一失。

    其实长孙无忌却是另有盘算。他也带过兵,很明白高延寿这条剑走偏锋的计策绝对可行,问题是让谁带兵出去。这可是灭国大功,不论是谁带兵只要打到平壤城下,都是奇功一件,更别说攻破平壤城了。

    太子新立,各方势力都还不安稳。如果要是自己带兵那当然是好,可惜自己有几斤几两太宗皇帝知道的一清二楚,放着二个半帅才和一大批将军在这里,怎么也轮不上自己去带兵。

    可那二个半帅才和自己的资历相当,最主要的他们和自己根本不是一路,他们只忠于皇帝陛下。万一让他们其中任何一个成功了,等陛下驾崩后,自己和太子还真压服不住这人,这样一来自己岂非很被动?与其便宜别人不如谁也别想得到,这功劳还得皇帝陛下自己得。

    可皇帝陛下不可能自己带着偏师去偷袭,万一有个闪失,自己可担待不起。所以长孙无忌才想出了这个冠冕堂皇的件口。

    这个方案一出,而且提出方案之人又是长孙无忌,太宗皇帝也不能不思考一下了。以他的政治噢觉很快就把长孙无忌的顾虑想明白了,不由的也是左右为难。转头看了长孙无忌一眼,长孙无忌也是面无表情的看着自己。再看李劫,李劫那是多圆滑的人,听完长孙无忌的话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如今又发现太宗皇帝看自己”了。所以他也不发言。只有江夏王李道宗嘀咕了来,可要旷日持久了

    这江夏王李道宗和已经死了的河间王李孝恭同是李渊的堂侄,也同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道宗这人其实并不是象戏曲和评书里说的那样,他和李孝恭在宗室诸王里并称双贤。而且李道宗为人相当不错,待人都是一团和气。并且是李世民的铁杆粉丝,带兵打仗很有一套还不揽权,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打完仗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所带之兵归还州府。就是有一点不好,有点守财奴的味道。没事时最大的爱好就是查看历次赏赐的财物,就因为他带着些市绘气息,所以长孙无忌、房玄龄和象尉迟恭、程咬金等人都不大待见他。

    御前会议的气氛顿时微妙起来。太宗皇帝也知道自己的大军粮草转运困难,如果久攻不下,恐怕粮草也要成问题,何况现在已经九月,天气已经微凉。猛然想起安仲肥带的大批冬衣,不由看向麦仲肥。

    麦仲肥听了长孙无忌的话也想明白了是什么意思,不由感到好笑。正在此时太宗皇帝看过来,麦仲肥急忙低下头。借以隐藏自己嘴角的冷笑,可还是被太宗皇帝看到了。

    “这小子竟然也洞悉了辅机的用心,到走进步很快!辅机虽有私心但将来还是需要他来辅助雄奴,却不好录了他的面皮。”想到这里太宗皇帝说道“就按辅机说的办吧

    就这样,唐军大部队继续囤积在安市城下。日夜不停地猛攻。城中的守军也是不遗余力地顽强抵抗。安市城主杨万春可不是一味死,守,他是多守少攻,时不时组织起敢死队进行夜间偷袭。唐军这次打的艰难无比。多日交战的结果依然是:双方互有死伤,但是局面仍然僵持。

    江夏王李道宗征询了太宗皇帝的意思后在安市城外兴筑土山,希望通过土山居高临下地对城中进行观察和攻击。可杨万春看出唐军意图,督促守军也跟着砌高城墙来应对。攻城器械发出的石块击坏了城墙,守军便立刻在破损处竖起栅栏抵抗,同时抓紧修补。

    好在唐军人多势大,终于使得尖山垒起的高度大大超过了城墙。李道宗命令果毅都尉傅伏爱率军驻扎在土山之上,随时待命。

    就这样双方又僵持了好几天。一日突降暴雨土山靠城墙那面发生滑坡,到在了城墙上。原本就是东填一块、西补一条的安市城墙也终于无法再承受突如其来的重压,很快也随之坍塌了。

    高句丽守军抓住了这个机会,从缺口处杀出城来,夺取了土山,并利用倒塌的土山和城墙很快便筑成了新的防守高地。

    驻扎在土山上的傅伏爱带领的唐军不少人随着滑坡被抛下土山,更多的人则原地待命,等待上级下达新的作战指令。可是等了好久,却什么也没有等到,反而被攻出来的高句丽军抢了先被赶下了土山。

    敌人都打到跟拼了,那位果毅都尉傅伏爱怎么不下令呢?因为他根本就不在山上。原来,傅都尉觉得整天看着堆土山,当工头实在是没啥意思,何况土山上有部队防守。敌人又根本出不了城门,于是便私自出营找其他军官聊天散心去了。然而,就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双方的形势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戏剧性变化。

    作为罪人傅伏爱的顶头上司和前线工程指挥官,江夏王李道宗悔的肠子都青了。自己怎么单单找了这么块料来驻守土山呢。没办法,天下也没后悔药可卖。自己只好赤着脚来向太宗皇帝负荆请罪。

    太宗皇帝明白了事情缘由后也是深恨错失良机,铁青着脸下令斩杀擅离职守的傅伏爱,又把李道宗臭骂一顿,消了气后冷着脸说道“你先平身吧。按照你这次选人不当,本该把你也斩了。但联想起汉武帝杀王恢也于事无补,还不如学秦穆公让孟明待罪立功有用处,何况你还有破盖州和攻辽东的功劳在,这次就不处罚你了。带人去把土山抢回来吧

    李道宗只能组织起唐军开始猛攻土山,想要把土山抢回来。无奈土山不怕石块砸,也不怕火烧。后面又和城墙相连,成了易守难攻的桥头堡一样的特性了,在多次进攻未果的情况下唐军不得不放弃抢回土山的打算。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更别提东北那疙瘩的天气了。这说冷可就真的冷下来了。贞观十九年的第一次寒潮开始南下,一夜间北风呼啸,辽东草木枯黄,树叶落尽,河流结冰,唐军的作战环境越来越恶劣。而由于拖延的时间太久。虽然麦仲肥带来的御寒物资能抵挡一阵,但粮食的供应日益紧张。为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而无法应对,太宗皇帝无奈之下漆定班师回国。

    就在太宗皇帝召集所有官员将领们开会商讨班师回国的日程安排时,一个突发事件打乱了原定的部署,也使历史在这一剪发生了扭曲。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