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六章书法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师地得意门生,修书中铺助老师做些文字工作。卢鸿便提议将这些人组织起来,按照统一的字词规范等,修订原书错误之处。

    而以孔颖达、颜师古为首的一组,则是按照总纲的涵义,重新考订诸经。

    所规范,孔、颜二人在卢鸿的建议下,为每一经均完纲,以此为领,订证经义。

    而有两部经,因为卢鸿的参与,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便是诗与书。

    诗便是后世所称的诗经。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至春秋年间地诗歌三百零五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唐以前解诗,按照孔子所说“诗言志”为纲。所谓诗言志,乃是认为,任何诗作,均是士大夫借以抒发情志之言。因此这些诗经中地篇章,大多被安排了明确的政治背景及喻意。搞得一部诗经。成了一部政治诗集。

    比如诗经第一篇鼎鼎大名的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本是一篇标准地情诗。但以毛诗。注解来,便言道:“言后妃有关睢之德。者。妒。和好众妾上去了。其他各诗,更是生搬硬套,搞得如同猜谜一般,全是帝德臣忠女贞男良这一派。

    卢鸿自然是不会同意这一说法,在他写的诗经纲要中,提出“性情说”认为诗歌起源于性情,情有所动。声发乎外。出之自然。又按采风之说,认为上古帝王政务质实,一切从简。无须讽谕。诗三百,虽有讽励人伦之作,但多是民间众生,唱情抒怀之作。前人因曲解孔子“诗言志”句意,才将诗全然套于时政,不免有指鹿为马之嫌。

    卢鸿此说,在修书小组内颇有争议。最后反复讨论,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孔颖达最终决定支持卢鸿此议,才使此说得以通过。其实唐时诗歌盛行,文人对于诗的理解,较之汉时大有进步,故卢鸿此说,方能得到多数人地支持。

    那书便更麻烦了,因为卢鸿提出地观点更是另人震惊:卢鸿认为,整部古文尚书均为后人伪造,应当自五经正义中剔去!

    尚书地流传,最多纠葛。秦焚书时尚书因之散佚,至汉时伏生凭记忆传授,仅得29篇,史称今文尚书。后景武之时,在孔子宅壁中得秘藏古经,其中有尚书,以战国古文写成,是为古文尚书。此书因无传授,渐渐失传。直到东晋,梅献出号称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共59篇,便是世间通传的尚书。此时人对于古文尚书,均深信不疑。直到南宋朱熹,才渐有怀疑。至明人梅

    卢鸿此时提出此议,别说他人,便是其师孔颖达,也是不以为然。孔颖达受业于刘悼,对于古文尚书颇为推崇,深信不疑。要他一时接受卢鸿的观点,自然不是容易的事。

    当然修书小组中,也有支持卢鸿观点之人。其中支持最力者,便是王德昭。

    王德昭此人平时最是稳重,且他主修的,正是书与诗这两经。卢鸿初提出古文尚书之伪时,王德昭首先便持赞成态度。因他精修尚书,平时便觉得诸篇文字不似古文,有存疑之处,本有此疑虑,此时自然站在卢鸿一边。

    最后卢鸿便与王德昭提出,共拟一篇关于古文尚书为伪的考证文字,由组内诸家共决。孔颖达思之再三,最后也同意此议。

    此篇考证由卢鸿执笔,并经王德昭、谷那律二人修改,于三日后在院内石桌旁议事会上提交众人共议。

    卢鸿此文与当代世人行文大异,全由古文尚书中人物、事迹以及地名、语言等文中内容中地破绽出发,一一考证其不可能为上古时成文。文中所言,可谓证据确凿。如书中出现很多孔安国身后的地名,有些注解甚至与孔注论语相左等等。经卢鸿在文中考订之下,真伪立现。众人皆是久浸经书之人,认认真真将考证看完,都接受了此说,再无异议。

    孔颖达自然也无话可说。他自幼习郑注尚书,又从刘悼治孔氏古文,自来以其为自己立学之基。此时卢鸿以无可置疑的考证明其为伪文,一时脸色黯然,沉吟无语。

    卢鸿心中也颇为沉重。对于孔颖达,虽然学业上直接的指点不多,但孔颖达对自己备加关爱,其为人为学,又均可为师范。见孔颖达如此,卢鸿也不好受。只是静静站在孔颖达身后,一时也不知说什么好。

    倒是孔颖达片刻后缓过神来,微微一笑对卢鸿说:“卢鸿你不必担心。人说当仁不让于师,圣人之言,我辈自当践行。当年先师为学中如有不足,老夫也是不惧当面对论。有你这样的学生,能直指先人之非,是老夫的福气才是。呵呵,只是学了它一辈子,一时觉得有些转不弯来罢了。”

    微一沉吟,孔颖达又复言道:“古文尚书为伪一说,在座之人再无疑义。以老夫之见,便将此文附于奏折之后,上呈朝庭,竟将那伪尚书,排除于经书之外为是。今日之会,能回数百年之非,还其面目,再无贻祸后人之忧,功莫大焉。”众人闻听,也不由轰然称是。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