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难解释。“德”它所包含的内容,我们可以读一读老子的道德经。它很多内容需要学者反复地去解释,甚至有争论。
当玉被赋予德行的时候,当它作为宫廷中或者社会上流非常重要的礼器当中的时候,它就体现了它一个巨大的精神力量。
孔子将玉人格化,赋予了道德的内容,把玉纳入一种道德规范。此后,玉就走下了神坛。它从早期的神玉文化、礼玉文化,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德玉文化。玉开始逐渐走入民间,首先普及到上层社会。
完璧归赵
我们都非常熟和氏璧的故事。韩非子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个识玉的高手,叫卞和。他看到一块璞玉,马上知道这块玉好不好。因为我们知道,有点像今天的“赌石”一次他得到一块非常好的璞玉,却没有人认,历经三代楚王,他最后把这块好的璞玉献给了楚文王。楚文王命令玉工将其雕成了一块稀世美玉――和氏璧,卞和的名字命名。
到了战国时期,和氏璧归了赵国,秦国很希望得到这块璧。为什么呢?首先这块璧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其次是它的物质价值。当时秦国希望用15座城池来换这块璧,这就是“价值连城”这个词汇的由来。秦国强大呀,赵国惹不起,又不想乖乖地把自己的国宝献出去,于是就派蔺相如出使秦国,斗智斗勇,最后成功的把这块璧带回来了,成语“完璧归赵”就是这么来的,今天生活中还时常应用。但是赵国的胜利是一时的。因为秦国强大,最终统一六国,和氏璧还是归了秦国。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就是随侯之珠“和”就是和氏之璧,这两件战国时期价值连城的宝贝都归了秦国。
璧,在中国玉器中数量非常多,也非常有名,收藏者特别喜欢,作伪也就多起来。前些天还看一个人来找我,说:“我这儿有块璧。马先生,您给我瞧瞧。”我一瞧,就说:“你这块玉是个作伪的。”他当时觉得很奇怪:“您看了一眼怎么就知道呢?”我说:“这个事对我比较简单。你没有注意到,战国以前甚至汉以前,所有玉璧的边缘都是非常清晰的。简单地话叫非常利。可你看这块璧,边缘全都是圆滑而模糊的。仅从这一点就可以判定这块璧是作伪的。我们说的这个作伪,先不管是今天的作伪还是历史上的作伪,但可以肯定不是汉朝以前的玉。”
在收藏中,即便是最流行的品种,或者说数量最大的品种,也应该注意细节。你连细节都没有搞清楚就盲目收藏,肯定要吃亏。
谷纹璧
新时期时代的良渚文化就开始有玉璧了,那时候是个素璧,上面没有纹饰。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谷纹璧,璧上有一颗一颗像谷子似的凸起为什么会出现谷纹璧呢?首先跟农业有关。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为主民族。要靠地里种粮食为生,不靠狩猎为生。五谷杂粮,有稻、黍、稷、麦、菽,老玉米。老玉米是16世纪从墨西哥引进的,历史上中国没有。民以食为天,吃是很重要的,谷子是我们的主食。那么,谷与玉,谷与龙,有什么不解的关系呢?古人认为玉跟水有关,属阴。龙是管雨的神,下了雨,才能使谷子丰收。农民肯定都希望风调雨顺、年年丰收。